809年,唐宪宗趁郭贵妃不在宫里,想临幸她的宫女郑氏,他说:“听说相士算出,你可以生下天子,今天特来求证!”郑氏娇羞地说:“任凭陛下安排。”唐宪宗宠幸了郑氏,没成想一击即中,十三皇子李忱出生。
唐宪宗李纯在做广陵王时,娶了出身显赫的郭氏为嫡妻。
郭氏是再造大唐的名将郭子仪的孙女,父亲郭暧与母亲升平公主正是“醉打金枝”故事的主角。
论辈分,郭氏是李纯的表姑。
李纯登基后,却始终不肯立郭氏为皇后,仅封其为贵妃。
大臣屡次劝谏,李纯均置之不理。
他此举有两重考虑。
一是忌惮郭家势力坐大,引发外戚专权。
二是自己好色,不愿让家世显赫、辈分又高的郭氏以皇后身份约束他宠爱其他妃嫔。
一日,郭贵妃外出,宪宗信步走入其寝殿,被一名宫女郑氏吸引。
他屏退左右,突然对郑氏说:“朕听闻曾有相士预言你将诞育天子,今日特来求证!”
郑氏闻言惊颤。
她确实有过此预言,并因此改变过命运。
郑氏原为叛臣、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
当年相士对李锜说郑氏“骨相贵不可言,必生天子”,心怀异志的李锜大喜收之。
不料李锜起兵月余即败亡,郑氏作为罪眷被没入掖庭,成了郭贵妃的侍女。
宪宗出于好奇“验证”预言,宠幸了郑氏。
郑氏果然怀孕,生下皇子李忱。
郭贵妃对此自然不满,对郑氏态度恶劣。
而宪宗“验证”后便对郑氏母子失去兴趣,甚少过问。
郑氏产后被迁至冷宫,与儿子李忱相依为命,生活孤寂清冷。
李忱作为宪宗第十三子,母亲身份卑微,且自幼沉默寡言,反应迟钝,举止木讷,被宫中人视为“傻子”。
当年相士的预言早被当作笑谈遗忘。
宪宗从未考虑过李忱,甚至不愿立郭贵妃所生的儿子为储,执意立庶长子李宁为太子。
不立郭氏为后在此处显出“好处”——郭氏之子非嫡子,无优先继承权,大臣难以用礼法施压。
但李宁为太子两年后即夭折。
宪宗在压力下,无奈立郭贵妃之子李恒为太子。
但他仍有改立之心。
郭贵妃对丈夫薄情彻底寒心,趁宪宗服丹药身体恶化之机,联合宦官发动政变,加速了宪宗死亡。
宪宗死后,李恒即位为唐穆宗,郭氏尊为皇太后。
穆宗对弟弟李忱尚可,封其为“光王”,郑氏为光王太妃。
但穆宗仅在位四年便去世,其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相继登基。
这三位皇帝侄子年龄与皇叔李忱相仿,常以捉弄“傻王叔”为乐。
前两者尚属戏谑,唐武宗李炎则变本加厉,竟命人将李忱扔进宫中厕所,欲将其溺死。
危急关头,宦官仇公武将其救出,秘密送出宫外藏匿。
待到唐武宗病危,皇位本应轮不到李忱。
但以宦官马元贽为首的集团掌权,欲立傀儡。
他们认为李忱孤身一人、毫无背景,且“愚笨”易控,远比武宗背后有家族势力的幼子更合适。
于是,三十七岁的“傻王爷”李忱被拥立为帝,是为唐宣宗。
当年“生天子”的预言以最离奇的方式应验。
宦官们很快发现大错特错。
登基后的李忱判若两人,目光锐利,言辞清晰,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展现出非凡的才智与威严。
他在位十三年,年号“大中”,励精图治,抑制宦官,整顿吏治,国家相对安定,史称“大中之治”,被誉为“小太宗”,是晚唐最后的辉煌。
其母郑氏也母凭子贵,成为尊贵的皇太后。
李忱母子苦尽甘来,但郭太后却极为不快。
自穆宗起,她的儿子、孙子相继为帝,她一直地位尊崇。
如今却要与昔日侍女郑氏平起平坐。
郭太后越想越气,一次竟欲跳楼自尽,虽被侍从救下,但宣宗闻讯震怒。
当晚,郭太后便暴毙身亡。
十三年后,唐宣宗李忱也因服食丹药中毒去世,享年五十岁。
他用三十七年的隐忍伪装,换来了十三年的明君治世,成就了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逆袭。
而那个关于郑氏“生天子”的预言,其实现之路可谓曲折离奇,远超常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