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一天,张爱玲的父亲趁妻子不在家,偷偷拿着针管来到张爱玲的房间,在昏迷

风城春史呀 2025-07-24 14:04:16

1938年的一天,张爱玲的父亲趁妻子不在家,偷偷拿着针管来到张爱玲的房间,在昏迷的张爱玲胳膊上注射一针。

那年冬天的上海,阴冷的空气渗进张家大宅的每一个角落,张爱玲蜷缩在那间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高烧让她的意识模糊不清。

痢疾已经折磨她整整三个月,腹泻带走了她最后一丝力气,皮肤下的骨头清晰可见。

保姆何干每次偷偷送来的稀粥,她只能勉强咽下几口,曾经在圣玛利亚女校穿着精致校服的她,此刻像一片枯叶般随时可能凋零。

张志沂站在女儿床前,手里的针管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他盯着张爱玲凹陷的脸颊,想起她小时候坐在自己膝头背唐诗的模样。

针头刺进苍白的手臂时,昏迷中的张爱玲轻轻抽搐了一下,他所注射的磺胺类药物当时要通过德国领事馆渠道进口,每支价格抵得上普通人家一周伙食费。

他注射时手在发抖,不知道是怕女儿突然醒来,还是心疼这些昂贵的药水,隔壁房间传来脚步声,他慌忙把空针管藏进袖口,不能让妻子孙用蕃发现这次秘密治疗。

张爱玲从生母黄逸梵家回来时,继母孙用蕃借口她目无尊长,当众扇了她耳光,当十七岁的张爱玲本能抬手遮挡,被扭曲成"殴打继母"的罪状。

暴怒的张志沂抡起皮带抽打女儿,直到她瘫倒在地仍不停手,后来他在回忆录里写道:"我当时像中了邪,完全控制不住自己。"

然而,这场毒打的后果远超所有人预料,张爱玲被关进地下室后染上痢疾,而继母坚持"饿几顿就老实了",拒绝请医生诊治。

何干是这场悲剧里唯一的光亮,看着张爱玲长大的老保姆,每天冒险送来干净的衣物和被褥。

当她发现小姐开始便血时,终于跪在张志沂面前哭诉:"老爷,再这样下去要出人命啊!"这句话戳中了张志沂最脆弱的神经。

虽然沉迷鸦片让他性情大变,但残存的父爱和怕担"恶父"名声的顾虑,促使他做出了那个深夜的决定。

连续三天的秘密注射后,张爱玲的体温终于降了下来,何干用珍藏的西洋参熬汤,一勺勺喂进她干裂的嘴唇。

康复过程中的某个深夜,张爱玲听见何干与巡警商量换班时间。

当春天第一缕暖风吹进上海滩,瘦弱的她趁着夜色翻出窗户,身上只带着何干偷偷塞给她的象牙骨子折扇。

那把扇子后来出现在她小说里,"因为年代久了,一扇便掉毛,漫天飞着,使人咳呛下泪"。

张爱玲逃到母亲家后,在《大美晚报》发表文章揭露父亲暴行,引起上海文坛震动。

而张志沂余生都活在这件事的阴影里,1953年他临终时,身边只有续弦孙用蕃。

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的张爱玲对这段往事表现出奇特的平静,她在美国接受采访时说:"我不恨父亲,我们只是两个时代的人。"近乎冷酷的清醒,或许正是那段经历馈赠给作家的特殊礼物。

当我们翻阅香港大学保存的张爱玲成绩单,会看见她逃离家庭后爆发的惊人能量,英文历史全优,数学达标,1939年获得奖学金赴港深造。

那些在地下室挨过的日夜,最终化作《金锁记》里曹七巧扭曲的母爱,《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精明的算计。

现代文学研究者发现,张爱玲笔下所有被囚禁的女性,房间里总有一扇若隐若现的窗。

就像1938年那个冬夜,注射器里的药水在黑暗中闪烁的微光,既是救赎的象征,也是决裂的开始。

0 阅读:88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