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炊事员陶洪礼给前线送饭,路上,他遇到一个越军哨所,因嫌哨所碍事,他对战友说:“这个鬼东西挡路,把它端了吧!”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42师进入中越边境山区作战,在这支部队里,有一名炊事员叫陶洪礼,来自山东农村,身材敦实,皮肤黝黑,是一名普通的伙食兵。 他的任务是为前线战士准备热饭热菜,保障每日三餐,平日里,他围着锅台转,炒菜做饭,从不抱怨,勤勤恳恳,但他从未将自己当作纯粹的后勤人员,总觉得当兵就该上战场。 陶洪礼不爱多说话,干完活后常常一个人跑到靶场练枪法,有时候他会搬几块砖头做俯卧撑,也经常向连队的老兵请教战术动作,怎么匍匐、怎么转移、怎么看地形。 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在练习,别人打牌的时候,他在拆装枪械,虽然是炊事班的一员,但他对前线的动向了如指掌,对周边山路的走向更是记得清清楚楚。 他常说,送饭的路一天能走三遍,哪一段容易被伏击,哪个山口藏着敌人,心里门儿清。 那天傍晚,陶洪礼背着饭筐,带着两个年轻炊事员,准备将晚饭送到前沿阵地,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行进,路面坑洼,山风呼啸,天色渐暗。 每人都背着保温桶,里面是刚做好的米饭、炒菜和热汤,他们每次出发都携带冲锋枪和手雷,这是作战部下发的标准装备,防止在途中遭遇敌军袭扰。 走到一片密林前,陶洪礼在观察周围时,发现不远处的山坳间隐隐有动静,他靠近查看,发现一处用树枝和迷彩布搭建的临时哨所,约有数名越军正在巡逻。 这哨所正好堵住了他们送饭的路径,如果绕行,得多走七公里,山道陡峭不说,还耽误时间,饭一旦凉了,战士吃着没精神,战斗状态也会受影响。 他当机立断,带着两个年轻人迅速退回一段距离,将饭筐藏在一处岩缝中,再检查了武器装备,然后他带头,从侧翼小道向哨所靠近,天色已黑,丛林掩护了他们的动作。 他们先解决了两个站哨的越军,随后从侧后方接近哨所,用几枚手雷投向帐篷区,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他抄起冲锋枪冲了进去,对准还没反应过来的敌人进行扫射。 几分钟后,哨所一片寂静,五名敌人全部被击毙,他们收拾了一些弹药和武器,又赶回取回饭筐,继续送饭。 那一晚,热饭顺利送达,阵地上的官兵听说是陶洪礼打通的通道,无不称赞,后来师部得知此事,调查后确认击毙敌军五人,缴获子弹若干,决定为陶洪礼记三等功,许多人第一次听说是炊事班长完成的任务,都觉得难以置信。 几天后,又一次补给任务中,陶洪礼和另一名炊事员在山路上遭遇六名敌军,对方显然没想到一个炊事员敢还手,试图围上前将他生擒。 他装作惊慌后退,假意弃枪跪地,待敌人靠近,他猛地起身掏出手枪,对着敌人就是连发点射,枪枪精准,不到半分钟,六人倒下,饭菜毫发无损,他捡起武器,迅速离开。 再有一次,他在山脚发现一辆越军吉普车,周围无人,他悄悄靠近,看到一名军官模样的敌人正拿望远镜观察山上阵地。 他躲在灌木后,耐心等待,直到对方放下望远镜,从车内取水时,他冲了上去,将枪口抵住敌人后背,命其投降,那名越军被俘后,经过审讯,证实其身份为敌军营级军官,所提供的情报为后续清剿行动提供重要线索。 战后,陶洪礼被追授一等功,在整个42师中,他是唯一一个炊事员身份获此荣誉的战士,他的事迹被多次宣传,但他本人从不多讲。 复员后,他回到家乡种地、打工,在工地搬砖、在婚丧场帮忙干杂活,生活平淡朴素,有人问他是否觉得不值,他只是说,能活着回来就已经很好了。 几十年过去,那些在战火中挣来的功勋慢慢尘封,直到一次地方政府走访老兵时,村里人才提起老陶的过去,他的战斗记录重新被查证,政府为他安排了图书管理员的岗位。 他的生活重新安稳下来,但从未炫耀过往,他说,那些牺牲的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自己只是个送饭的,做了该做的事。 炊事员的饭筐里,装的不只是米饭和菜,还有士兵活下去的希望,那年,他在送饭途中,遇到敌哨所,只因挡路,就端了它,这一行为,定格在了那个战争年代最朴素的勇气里。
1985年,侦察兵隆志勇越境侦察,竟意外撞见了巡逻的越军。越军立即开火,一枪精准
【35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