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南京保卫战,唐生智下令撤退后,南京市长萧山令誓与南京共存亡,他带着警察宪兵拼杀到最后一刻,自杀殉国! 1937年冬天,南京陷入危机,上海失守后,日本兵沿着长江步步逼近,国民政府各部迅速西撤,迁往武汉。 大批官员和机关撤离,市内百姓不知所措,有的拖家带口逃往乡下,有的在城中乱转,不知道哪里才是安全的地方。 就在这个时候,45岁的萧山令接过了一连串职务:宪兵副司令、警备司令、防空司令、南京市长、警察厅长,他的上级谷正伦因病赴武汉,他临危受命,成为这座孤城里为数不多留下来的高级军官。 萧山令出身湖南益阳,早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军旅生涯扎实稳重,不尚浮华,他在接下任务后,迅速投入布防工作,他手下约有六千余名宪兵,大多是刚换上军装的学生兵或后勤兵。 这些人被分散到清凉门、水西门、汉中门等各城门,还要协助维持市区治安,兵力不足,装备也简陋,他便亲自组织民工,在雨花台、五台山等地修筑防线。 他不坐办公室,每天身穿军服,和工人一起搬石头、掘战壕,手上起泡,军靴灌满泥水,他知道这些土墙挡不住飞机和大炮,但能挡一天是一天。 12月初,炮声传来,句容方向战事吃紧,宪兵们昼夜戒备,准备接敌,12月9日,日本军队在光华门方向开始大举进攻,萧山令从清凉门调兵增援。 宪兵教导团和其他部队与敌人展开激战,有些阵地打到刺刀见红,枪都被捅弯了仍不后退。 当日夜间,宪兵在棉花堤遭遇日军骑兵突袭,战士们卧倒在冻硬的土壤上抵抗,子弹打光就拼刺刀,身上的棉衣被血浸透后结成冰,仍有人坚持守在原地。 12月10日以后,城防线开始崩溃,江东门、中华门相继失守,萧山令亲赴前线查看,发现伤兵退下来无处安置,他将随身卫兵派上去填补空缺,到了12日,日军已逼近市区。 指挥系统混乱,各部队之间联络不畅,大批部队开始自行撤退,唐生智下令突围后,很多官兵和百姓朝下关方向涌去,准备渡江。 长江江边混乱不堪,渡船远远不够,有人抢船,有人跳江,炮弹在水面炸出水花,许多木筏被击沉。 萧山令临危受命,成为渡江总指挥,他命令部队尽量拆卸门板、木材,组织扎筏渡人,他将手下部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罗友胜率领前往蛇山、龙蟠山设防,试图阻击日军,掩护百姓渡江。 另一部分则继续维持秩序,协助渡口工作,他指挥民工将屋门、床板用绳索捆成筏子,一个接一个推向江面,通宵达旦,他一直站在江边指挥,几次被士兵拉上筏子都拒绝,始终不肯先走。 13日拂晓,日军从三面包围过来,宪兵部队与敌人展开最后一战,江边阵地的宪兵逐渐弹尽援绝,靠近市区的街巷也开始巷战,萧山令调集最后的宪兵,堵住突破口。 激战五小时,宪兵死伤大半,清晨日光照到江边,江面漂浮着木板和尸体,萧山令最后一次带人冲锋时身中数弹,倒在江滩,手中仍握着没打完的子弹,脸朝向南京城,他以身殉国,践行了守土的誓言。 萧山令的牺牲震动国府,当时的国民政府追赠他陆军中将军衔,他的名字被刻在南京雨花台抗日军人忠烈碑上。 1984年被追认烈士,2014年列入民政部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他的遗体随着江水流逝,但他的故事留在了这座城的记忆里。 南京保卫战是一次注定的失败,南京终被攻陷,但萧山令和他的宪兵,延缓了敌军进城的时间,也为十几万人争取了逃生的机会,他没有发表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守土尽责。 城市可以沦陷,但军人的责任不能丢,他不是最后一个死的,但是最后一个不肯走的,他没有留下遗言,但后人记住了他用生命做出的选择。
一张批条管全师,这就是“中央军统治下”的东北将军1946年,南京发下一纸任命
【1评论】【3点赞】
阳光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