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后来当她父母知道杨南生的身份后,惊呆了。 杨南生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21年出生在缅甸仰光,家里是福建人。小时候就对科学感兴趣,1939年考进西南联大航空系,1943年拿了机械工程学位。 张严平带杨南生回家见父母那天,是个开春的礼拜天。她爹蹲在门槛上编竹筐,抬头瞅见跟闺女身后的老头,竹条“啪”地掉在地上:“这……这是? 她娘从屋里端着茶水出来,手一抖,搪瓷缸子在桌上磕出个响,没等闺女开口就抢着说:“严平,你跟我说实话,这到底咋回事?”那时候张严平在报社当记者,采访过杨南生好几次,俩人越聊越投缘,可在父母眼里,36岁的差距比隔着条黄河还宽。 杨南生没辩解,就坐在小板凳上,跟老两口唠家常。说自己在西南联大时,跟着老师在山洞里画飞机图纸,日本飞机在头顶炸,铅笔头都没停过;说1956年进国防部五院,带着团队在戈壁滩上搭草棚,啃着窝头算火箭弹道,夜里冻得裹着棉被画图 说1960年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时,他在控制室里,手心里的汗把操作手册都浸湿了。老两口一开始没吭声,听到戈壁滩那段,她爹突然插了句:“是不是电视里说的那个‘争气弹’?”杨南生点点头,说自己是总体主任设计师。 这话一出,屋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麻雀叫。她娘猛地想起1970年东方红卫星上天那天,全村人挤在大队部的黑白电视前,广播里说“中国有了自己的人造卫星”,她抱着刚满月的严平,跟着大伙拍手,拍得手心发红。 她爹慢慢摸出烟袋,装烟的手都在抖:“你是说……天上飞的那些玩意儿,你都掺和过?”杨南生笑了笑,从包里掏出本相册,指着一张在发射场的照片,说:“那时候条件差,图纸都是手工画,一个数据错了,就得推倒重来,团队里年轻人多,我这老头子跟着他们熬,倒不觉得累。” 张严平后来跟朋友说,父母不是嫌杨南生年纪大,是怕她受委屈。可当他们知道这个老头不是普通退休干部,是把一辈子扔在荒漠里,让中国火箭从无到有的那个人,想法就变了。 她爹没过三天,就拉着杨南生去地里看麦子,说“你搞火箭是为国,俺种庄稼是顾家,都是正经事”;她娘开始给杨南生缝棉裤,说“戈壁滩风大,老骨头得护着”。 外人总说这婚事稀奇,可张严平知道,杨南生身上那股劲儿,比同龄人还足。他教她看星图,说哪颗是东方红卫星的轨道 她帮他整理回忆录,听他讲那些在发射场跟年轻人打赌“三天搞不定设计图就剃光头”的趣事。年龄差带来的不是隔阂,是两个灵魂在不同时代里,对“认真”二字的共鸣。 现在回头看,哪有什么突然的惊呆?不过是当父母明白,眼前这个老头肩上扛过的,是一个国家挺直腰杆的重量,那些关于年龄的顾虑,自然就轻了。这种跨越岁月的相伴,藏着的是对彼此价值的懂得,比任何世俗的标准都实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86年,65岁的火箭专家杨南生娶了29岁的张严平。张严平的父母不同意,后来当
史海沉钩
2025-07-24 00:08: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