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 14 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社会没暴力,大家在国内有防备心但不强,防备意识也不够,一看就没受过外国风俗的 “毒打”! 在胡志明市的唐人街,开超市的福建老板给我讲过一个事:有次他雇了个刚从国内来的留学生看店,那孩子收了张假币,还笑着说 “这人挺客气,临走还给了颗糖”。 老板气得拍桌子:“在越南,陌生人给的糖能接吗?你看街上卖彩票的,递票时手指都得悬空,生怕碰到对方 —— 防人之心早就刻进骨头里了。” 这种 “刻进骨头” 的警惕,在国内确实少见。 凌晨三点的上海街头,外卖员敢把电动车停在路边去送单,车筐里的手机还在亮着屏;成都茶馆里,老人打麻将时,钱包就随意放在竹椅上,谁也不担心被偷。 这种安全感是几代人攒下的福气,却也让 “防备” 成了需要刻意学习的技能。 公安部的数据显示,过去五年,全国破获的 194.5 万起电信诈骗案里,有 62% 的受害者是因为 “觉得对方不像坏人” 而轻信 —— 他们不知道,骗子在东南亚的窝点里,正对着 “中国人群心理分析手册” 反复演练。 在缅甸妙瓦底的诈骗园区,曾逃出来的湖南小伙说过一个细节:园区专门设了 “中国话培训班”,教当地人说带口音的方言,“让广东人听着像潮汕老乡,让东北人觉得是沈阳亲戚”。 更狠的是,他们建了 “中国人性格数据库”,标注着 “70 后怕子女出事,80 后怕贷款逾期,90 后怕游戏账号被盗”,精准投放骗局。 这种精准打击,源于对中国社会的 “降维认知”。骗子们太清楚,在中国,“官方” 两个字有多么权威 —— 他们冒充公检法时,会用 PS 的警官证和 “通缉令”,连文件抬头的字体都模仿得分毫不差。 有基层民警说,曾遇到老人拿着骗子发的 “逮捕令” 哭着来派出所,“对方说要保密,不然连累家人,老人就真的三天没敢告诉子女”。 这种对 “权威” 的天然信任,在国内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到了骗子手里,就成了可乘之机。 东南亚的街头,能看到另一种生存教育。在曼谷的夜市,母亲会指着扒手对孩子说 “那人的手总在别人包里动”;在马尼拉的贫民窟,小孩知道接过陌生人的饮料前,要先让对方喝一口。 而在中国,家长更常说的是 “遇到困难找警察”,却很少教孩子 “如何识别伪装的坏人”。 这种教育差异的结果是:当骗子用 “客服退款” 的温柔语气打电话时,40% 的中国人会下意识相信,而在巴西,这个比例不到 10%—— 那里的人从小就被警告 “免费的东西最贵”。 支付方式的便捷性,更让骗子如鱼得水。当欧美还在习惯 “三天到账” 时,中国的 “一键转账” 已经普及,这种效率背后,是资金一旦转出就难以追回的风险。 反诈 APP 的拦截数据显示,2024 年有 37% 的被骗者是在 “5 分钟内完成转账”,其中不少人甚至没核实对方身份。 有银行柜员回忆,曾有女士边哭边转账,说 “骗子说我老公在国外嫖娼被抓,不转钱就通知单位”,她根本没想过打个越洋电话核实。 那些被骗到东南亚的中国人,很多是带着 “发财梦” 去的。 云南边境的缉毒警说,去年截获的 200 多个 “求职团” 里,有大学生、农民工,甚至还有退休教师,他们手里的 “招聘简章” 写着 “月薪 5 万,包吃住”,却没写 “每天工作 20 小时,逃跑就打断腿”。 这些人里,十有八九没出过国,对东南亚的认知还停留在 “旅游攻略里的阳光海滩”,不知道有些地方的 “法律”,是用 AK47 写的。 那位越南老板最后说:“你们的善良和信任,在自己国家是美德,到了外面,可能就成了别人眼里的‘弱点’。” 这话有点扎心,却道出了真相。 其实,防备心不是要我们活得疑神疑鬼,而是要明白:当骗子把 “中国” 列为 “最易得手目标” 时,我们每个人多一分警惕,就是给这份太平日子多上一道保险。
为什么有些越南人不认为自己是东南亚人?之前看一个越南华侨说过,如果当年越
【8评论】【12点赞】
天意人生
搬出越南老板才让你说的更可信?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