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是个谜!他每年向国内捐 1 亿港币,2014 年邵逸夫去世,他死后 200 多亿财产却无人继承,别说争夺家产了,直到他去世,他的 4 个子女,都没有一个人出现,他超过 200 亿的遗产,如今还躺在邵氏基金里,无人问津。 邵逸夫的子女拒绝继承遗产,其实是因为家庭关系破裂。 1937年,他与发妻黄美珍结婚,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这段看似完美的婚姻,却因1952年方逸华的出现产生裂痕。 当时18岁的方逸华以一曲《花月佳期》打动邵逸夫,随后进入邵氏管理层,逐步掌握实权。 子女们对父亲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长子邵维铭在母亲1987年去世后,立即退出邵氏董事局,与父亲断绝关系20余年。 其他子女也陆续移居海外,从事房地产、百货等行业,再未涉足父亲的事业。 即便在邵逸夫晚年,子女也仅保持最低限度的联系,葬礼上更未出现传统意义上的“送终”场景。 1987年黄美珍去世后,他便设立家族信托基金,确保子女基本生活无忧。 1997年与方逸华结婚时,更通过遗嘱明确财产分配,避免家族争产。 他将大部分资产注入邵逸夫慈善信托基金,通过专业机构管理。 子女虽然拒绝直接继承,但通过信托基金仍享有受益权。 例如,邵维铭担任邵氏基金主席,继续父亲未竟的慈善事业,将家族善意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邵逸夫的子女虽拒绝继承现金资产,但是继承了父亲的慈善基因。 长子邵维铭在新加坡经营房地产之余,持续关注教育公益。 次子邵维钟低调从事商业,同样支持慈善项目。 这种“非直接继承”模式,恰恰实现了邵逸夫“家可传,业难传”的财富观。 他留给子女的不是金山银山,而是通过制度设计将慈善精神融入家族血脉。 200亿遗产没人继承,表面看像“家庭悲剧”,其实是价值观的胜利。 邵逸夫用一辈子证明,钱的最牛用法不是留给子女,而是设计个制度,让钱一直推动社会进步。 现在邵氏基金每年还捐几个亿,逸夫楼里走出好多人才。 这可能才是邵逸夫最想看到的“继承”。 对此,你怎么看?
宗馥莉和家族疏远这事,细想一点都不意外。宗馥莉的疏离,不是没来由的!宗馥莉
【4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