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之战,最大的成果不是拖垮了俄罗斯,也不是打残了乌克兰,更不是美国大赚特赚了,而是让德国找到了强军突破的借口。
德国总理默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德国的军事力量跟其他国家相比,实在有点拿不出手。
这话听起来像是自嘲,其实是在为扩军找理由。
要知道,默茨上任前就喊过“重振德国国防”,现在借着俄乌冲突的机会,这话终于有了实际操作的空间。
德军的状况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去年北约演习的时候,德军的“豹2”坦克有一半都动不了,能用的直升机都凑不齐一个编队。
有士兵抱怨,训练场的弹药每人只能打三发,还不如民间射击俱乐部。
这种状态,在冷战时期简直不敢想象——当年东西德对峙,西德军队可是欧洲陆上的主力。
转折点出现在俄乌开战之后。
俄罗斯切断对欧能源供应,欧洲各国突然意识到,没有硬实力撑着,再有钱也守不住。
德国更是慌了神,北溪管道被炸后,默茨政府立刻宣布,追加1000亿欧元的国防资金,这规模创下了德国战后的新纪录。
这笔钱没白花。
莱茵金属公司的生产线几乎要冒火星了,“豹2A7”坦克的月产量从3辆一下子提升到15辆,还顺便升级了火炮系统,穿甲能力比俄军T-90M还要强一些。
克劳斯-玛菲公司更狠,直接把民用汽车生产线改成了军用步兵战车生产线,订单已经排到了2028年。
空军也换了个新面孔。
以前德军的台风战机妥善率不到60%,现在砸钱换了新型有源相控阵雷达,还从美国手里抢到了F-35的优先供货权。
去年年底,首批4架F-35A已经降落在诺伊堡基地,飞行员的训练强度也翻了一倍。
海军的动作更大。
基尔造船厂正在建造的F126型护卫舰,排水量飙到了1.1万吨,比法国“地平线”级还要能装。
舰上的“标准-6”导弹射程能达到400公里,防空和反导一把抓。
默茨放话,要让德国海军重新具备远洋作战的能力,这话放在十年前,估计会被当成笑话。
最关键的是兵役制度变了。
德国自从2011年取消义务兵役后,兵源一直是个问题。
现在倒好,借着“应对东部威胁”的名义,不仅恢复了12个月的志愿兵役,还把征兵年龄放宽到了45岁。
军方甚至跑到高校开宣讲会,承诺服役满两年就能送免费大学名额。
欧盟内部也没人敢拦着。
法国马克龙虽然嘴上喊着“欧洲军”,但德国真动手强军,他也只能点头同意。
毕竟现在欧洲防务离不开德国的工业基础,莱茵金属的炮弹、亨索尔特的雷达,都是北约军队的刚需。
俄罗斯的反应挺有意思。
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说,德国扩军是“重蹈历史覆辙”。
这话听着刺耳,却点出了关键——德国正在借俄乌冲突,摆脱战后“军事弱国”的标签。
默茨政府心里清楚,光靠经济影响力撑不起欧盟老大地位,手里没枪杆子,说话没人听。
德军的动作已经开始见效了。
上个月,德军派了一个装甲旅进驻立陶宛,这是冷战后首次在东欧长期驻军。
“豹2”坦克开进校园时,立陶宛总统还跑去合影,那架势,像是看到了救星。
默茨最近在议会拍着桌子说,德国要承担起“欧洲安全的核心责任”。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德国要当欧洲的军事带头大哥。
俄乌冲突还没结束,德国已经借着这股东风,把军队重新武装到了极致。
这可能是普京开战前没想到的,也是美国不愿看到的——欧洲冒出个军事强国,未必是好事。
现在德军的军费占比已经突破GDP的2%,超过了北约要求的红线。
默茨还不满足,说要在2030年前让德军拥有欧洲最强的地面部队。
看这势头,俄乌这场仗打下来,最大的赢家既不是乌克兰,也不是美国,而是借机完成军事觉醒的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