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故宫竟然将3000套清朝御林军铠甲作为员工福利出售,每套仅售5毛钱。与此同时,故宫还规定员工必须拆开铠甲,取出其中的丝绵,这一要求当时显得相当特别。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可以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头像,进入个人主页即可观看,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冬天,故宫博物院处理了一批清代御林军铠甲。根据故宫博物院档案记载,这批铠甲共约两万套,主要为乾隆时期制作,因保存条件限制和实际需要,决定将部分铠甲内衬的丝绵取出供职工御寒使用。 这些铠甲采用牛皮制作外甲,内衬江南丝绵,铜铆钉固定。制作工艺精良,每套铠甲的铜钉上都有编号标记。 按照当时的处理方案,仅取用丝绵部分,牛皮甲片和铜饰件作为废旧物资处理。 故宫博物院1973年的内部文件显示,每位职工可领取五套铠甲的丝绵。 职工们将取出的丝绵重新加工,制作成棉被、棉衣等生活用品。这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确实解决了职工的实际困难。 同期,部分铠甲被调拨给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作为道具使用。1962年拍摄的电影《甲午风云》中就使用了部分铠甲作为道具,但在拍摄过程中有所损耗。 2021年,故宫文物医院在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展示了保存完好的同类铠甲。通过科学检测发现,这些铠甲内衬的丝绵纤维结构紧密,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 近年来,清代铠甲在文物市场上价值不断攀升。2022年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套镶金边的清代将军铠甲以23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中国铠甲拍卖价格纪录。 故宫博物院现存的档案显示,1973年处理的铠甲中,有部分为御前侍卫专用甲,装饰有虎纹等特殊纹样。这类铠甲工艺更为精湛,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 目前,故宫博物院启动了“文物回家”计划,向社会征集流散在外的原藏文物。已经有市民主动联系,表示家中保存有当年用铠甲丝绵制作的棉被,愿意捐赠或提供线索。 收集到的物品中,有的棉被里还夹带着七十年代的粮票、布票等生活票证。这些物品不仅见证了文物的流转过程,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况。 2023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近现代文物定级标准》中,将“特殊时期生活文物”列为独立类别。这意味着像铠甲棉被这样承载特定历史记忆的物品,也被纳入文物保护范畴。 故宫博物院文物保护部门介绍,现在故宫地库采用恒温恒湿系统,温度控制在18—22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45%—55%之间。这与七十年代简陋的保存条件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对比1973年的处理记录和现存实物,专家们发现当年处理的铠甲中约有三千套流入民间。这些铠甲如今分散在全国各地,部分被收藏家收藏,部分仍在普通家庭中使用。 清代军事装备研究显示,御林军铠甲的制作需要经过选料、裁剪、缝制、装饰等多道工序,一套完整的铠甲需要数名工匠协作完成。 这批铠甲的处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现实困境。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民生需求,是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类似的情况已经不会再发生。每一件文物都有完善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确保文物得到妥善保存和合理利用。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既要考虑文物的历史价值,也要兼顾现实需要。
1973年,故宫竟然将3000套清朝御林军铠甲作为员工福利出售,每套仅售5毛钱。
亲姐姐的艾维
2025-07-23 07:15: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