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恶果终于显现了!印度现在几乎成了外资的“坟地”了!印度先以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比如

恶果终于显现了!印度现在几乎成了外资的“坟地”了!印度先以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比如说减税、低价的地皮、专门对接机构等方式把外国企业骗进印度,叫企业先把工厂建起来,印度甚至会大发善心给外国企业低价贷款。   曾几何时,印度打出的“世界新工厂”招牌在不少跨国企业眼中颇具吸引力。减税、低价土地、专项服务、低息贷款,几乎是拿出了全部家底招呼外资。   可几年过去,从承诺到现实,印度的“招商盛宴”逐渐变了味,最终成了一场“先甜后坑”的套路游戏。   不少企业刚被香喷喷的政策吸引进来,工厂都还没投产,就开始尝到“反转”的滋味。   比如特斯拉,原本谈的是十年免税、专属工业地块,甚至还有一座“特斯拉城”的构想。可项目刚落地,审批流程一拖再拖,光工厂建设前的盖章就高达47个,暗示性的“打点费用”更是令人瞠目。最终,马斯克转头就把投资计划转向印尼。   不止是特斯拉,2020年印度高调推出的制造业激励计划,承诺高达260亿美元补贴。但根据印度财政部数据,截至2023年,仅兑现了约1.3%。   相比之下,企业们早已投下的设备、培训、建厂资金,早就沉没在了印度的“政策泥潭”里。   真正让外企寒心的,是运营阶段的“变脸”。   三星在印度的工厂,利润已经达到60亿美元,却被央行以“保障外汇储备”为由禁止汇出。   小米的48亿元资产被冻结,Vivo则干脆有119个账户被查封,涉及金额超过4亿元。明明是合法经营,却突然被扣上“洗钱”“逃税”等帽子,企业连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更离谱的是“政策追溯”。沃达丰2007年并购案已经过去十几年,却被印度政府翻旧账,按最新修订的税法,硬是追征了50亿美元的税款和滞纳金。   大众汽车也遭遇了类似命运,一年利润只有1000万美元,却因排放标准问题被罚14亿美元。   谷歌的遭遇更是典型,全球统一的应用商店抽成模式,在印度被定性为“垄断”,直接被开出13亿美元罚单。亚马逊则因为“外资不得销售自营产品”的政策,被迫将百万台手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   可口可乐也没逃出“本地化”的魔掌,被强制改用印度产蔗糖,结果饮料口感下降,销量暴跌三成。realme等手机品牌甚至被要求管理岗位必须由印度人担任,企业自主权被完全架空。   这些操作背后,是系统性的障碍在作祟。   印度审批流程繁琐、官僚体系臃肿是常态。丰田配件厂的环保审批一拖就是两年,最后地块还被地方官员亲属“顺手拿下”。三星的屏幕采购甚至被本土巨头Reliance集团加价转售,企业毫无还手之力。   数据不会说谎,印度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4月至12月,外资净流入同比暴跌85%。   而从2014年到2021年,撤出印度的外企多达2783家,包括福特、哈雷戴维森、家乐福等知名品牌。这直接拖累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莫迪政府曾喊出制造业占GDP比重提升至25%的目标,但2024年实际比例仅为15.2%,不升反降。制造业激励计划的兑现率连40%都不到,原本承诺的300亿美元补贴,实际发出的还不到120亿。   资本也在迅速转向,苹果将原定的10亿美元投资计划从印度转投印尼,谷歌则宣布未来三年内,将优先布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其实印度的商业环境最大的问题不是缺资源,也不是缺市场,而是缺“信任”。   世界银行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在“合同执行效率”方面排名全球倒数第12,平均诉讼耗时1445天。渣打银行2023年的调研中,外资企业普遍认为“投资印度的风险比买彩票还高”。   不少观察人士指出,印度的外资困局其实就是一套熟悉的“诱骗-收割”循环。先用短期优惠把企业吸引进来,等工厂建好、资金沉淀,再通过政策突变、税收追溯、行政干预来“剪羊毛”。   这套逻辑看似短期收益可观,但从长远看,一次次的“割韭菜”终将割掉投资者的耐心和信心。   全球范围内,印度并不是唯一在外资政策上“出尔反尔”的国家。阿根廷曾对能源外企加征30%的暴利税,巴西在环保领域三年内对外企开出超20亿美元罚单。   但印度的问题更深层,既缺乏法律保障,又缺乏政策稳定性,最终形成了外资难以生存的系统性风险。   如今,印度想要复制中国式的制造业奇迹,却忽视了关键的“制度基础”。没有规则、没有契约精神,再多的优惠也难以换来真正的长期资本。   曾经满怀期待而来的外企,如今大多铩羽而归,印度这片热土,正悄然变成一座外资的“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