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谁能想到,写下“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来自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父亲夏

谁能想到,写下“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夏明翰,来自一个显赫的官宦之家?父亲夏绍范18岁中举,官至三品;母亲陈云凤更是光绪皇帝钦封的诰命夫人。

夏明翰这个名字,很多人是从那句气壮山河的就义诗开始认识的,刑场上,他提起笔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份视死如归的气概震撼了几代人。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革命烈士并非出身贫寒,而是来自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这种反差更凸显出他选择的可贵。

夏明翰的父亲夏绍范是清末有名的才子,十八岁就考中举人,后来官至三品,母亲陈云凤更不简单,是光绪皇帝亲自册封的诰命夫人。

在当时的衡阳,夏家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住着深宅大院,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按照常理,夏家的孩子完全可以沿着父辈的路子走下去,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然而,历史偏偏在这里拐了个弯,夏家的四个孩子先后走上革命道路,最终都为理想献出了生命。

1919年的长沙街头,十九岁的夏明翰举着反帝标语走在游行队伍最前面,这个消息传到衡阳老家,夏家顿时慌乱。

祖父夏时济气得浑身发抖,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精心培养的孙子怎么会变成“乱党”。

在夏时济看来,夏家世代忠君爱国,如今孙子却带头反对政府,这简直是家门不幸。

盛怒之下,他派人把夏明翰抓回衡阳,关进了老宅的阁楼里,甚至扬言要按家法“沉塘”处置。

阁楼里的日子并不好过,夏明翰却在这段时间读到了更多进步书籍,妹妹夏明衡偷偷给他送饭时,总会夹带几本新书。

这些书籍像一束光,照亮了狭小的阁楼,也坚定了他的信念,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他成功逃出老宅,从此彻底走上革命道路。

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选择意味着放弃优渥的生活,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但他义无反顾。

夏家的其他孩子也相继投身革命,二弟夏明震在湘南起义中牺牲,年仅二十岁,三弟夏明霹在组织武装暴动时被捕遇害,妹妹夏明衡在从事地下工作时不幸被捕,面对酷刑宁死不屈。

一个显赫的家族,四个年轻的生命,全部献给了革命事业,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或许难以理解,但放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正是无数这样的选择汇聚成了改变中国的力量。

夏明翰被捕后,敌人以为这个出身富贵人家的公子哥肯定受不住酷刑,没想到他比谁都坚强,各种刑罚用尽,硬是没吐露半点组织机密。

就义前,敌人问他还有什么话说,他挥笔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就义诗,刽子手都为之动容,问他为何不给自己留条后路,他回答:“我走了,还有千千万万个我。”

这种精神不是凭空而来的,从夏明翰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从小目睹了民间疾苦。

母亲陈云凤虽然是诰命夫人,却经常接济穷人,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深深影响了他。

在长沙读书期间,他接触到新思想,逐渐认识到只有彻底改变旧制度,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正是这种认知,让他放弃了个人安逸,选择了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

夏家四兄妹的故事令人唏嘘,他们本可以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却选择了最艰难的路。

这种选择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觉悟,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可能要付出什么代价。

清醒的选择,比盲目的热情更可贵,在那个年代,像夏家兄妹这样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的人不在少数,正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所在,不是走投无路的选择,而是看清道路后的自觉行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我们的生活好了,但那种为理想奉献的精神永远不过时。

夏明翰们当年追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在今天有了新的内涵,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重要的是像他们那样,在关键时刻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

夏明翰的诗句“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道出了一个真理:理想之火永不熄灭,前赴后继的精神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