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老战友生病却没钱治,县委见他生气,急忙解

风城春史呀 2025-07-22 14:37:12

1973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老战友生病却没钱治,县委见他生气,急忙解释:“他是特务,不治也罢,不用管他!”   听到这话,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将军,只觉得胸中一股热血直冲头顶。他怒目圆睁,指着那个干部,声音因愤怒而颤抖:“你们嘴里的特务,是当年跟我一起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他叫侯礼祥!”   将军一怒,雷霆万钧。在场的县委干部们瞬间噤若寒蝉,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在村里被当成反动派人人避之不及的落魄老头,竟有如此惊天的来历。   而这一切,都要从杨得志在办公室里看到的一份报告说起。报告中,特务嫌疑人侯礼祥几个字刺痛了他的眼睛。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   长征路上,杨得志任红一团团长时,侯礼祥正是他手下最勇猛的营长之一。这个名字,本该与功勋和荣耀联系在一起,怎么会和特务扯上关系?   杨得志坐不住了。他没有选择仅仅批示文件、层层下达,而是决定亲自去一趟江陵。他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推翻一个荒唐的现实。   车子一路颠簸,最终停在了江陵县熊河镇的一间破败土屋前。推开门,一股霉味和草药味混杂的气息扑面而来。昏暗的光线下,一个枯瘦的老人蜷缩在床上,不停地呻吟。   他就是侯礼祥。曾经那个在枪林弹雨中指挥若定的我军团长,如今却被贫病交加折磨得不成人形。   侯礼祥1912年生于江陵,15岁便离家谋生。1928年,年仅16岁的他奔赴江西,投入革命的洪流。   他作战勇猛,头脑灵活,很快就在红三军团里脱颖而出,并于1929年光荣入党。在长征途中,他被编入杨得志任团长的红一军团一师一团,成了尖刀部队里的一名悍将。   那场彪炳史册的飞夺泸定桥之战,侯礼祥正是率领突击队的18名勇士之一。他们踩着晃动的铁索,冒着对岸密集的火力,硬生生为身后千军万马杀出了一条生路。可以说,他的功勋,是写在共和国黎明前的史诗里的。   可1939年,已是警备团副团长的侯礼祥在一场战斗中右腿严重负伤。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差的年代,这意味着他的战斗生涯可能就此终结。   为了不拖累部队,也为了继续为革命发光发热,他主动向组织请求,回到家乡湖北,转入更加凶险的地下战线。   从此,战功赫赫的红军团长李祥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周旋于敌人之间的侯保长。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   然而,由于叛徒出卖,当地地下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侯礼祥与组织彻底失去了联系。他珍藏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所有文件,都被小偷当作普通包裹一并偷走,从此下落不明。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失联人员。那段忍辱负重的保长经历,反倒成了他洗刷不掉的污点。再加上当年档案上李祥的名字,与他现在的侯礼祥对不上,他百口莫辩,被当成了历史问题复杂的专政对象。   从1961年起,不甘蒙冤的侯礼祥开始给昔日的老首长杨得志、杨勇写信,申诉自己的遭遇。但那些信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没能抵达将军们的手中。   直到1973年,杨得志调任武汉军区司令员,距离江陵近了,那份将侯礼祥定性为特务的报告,才阴差阳错地摆在了他的案头。这一次,将军的执念,终于为这段被掩埋的历史撕开了一道光口。   从江陵返回武汉后,杨得志立刻联系了时任副总参谋长的老战友杨勇将军。电话两头,两位功勋卓著的将军,共同回忆起长征路上的峥嵘岁月,一笔一划,为侯礼祥写下了最权威的证明材料。   在二杨将军的共同推动下,对侯礼祥历史问题的复查工作全面展开。尘封的档案被重新翻阅,当年的知情人被一一找到。   最终,江陵县委于1975年1月作出正式结论,为侯礼祥恢复红军身份和一切名誉,确认为二等甲级伤残军人,享受国家优抚待遇。   当这份迟到了几十年的文件送到侯礼祥手中时,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泪流满面。他的精神状态奇迹般地好了起来,仿佛找回了当年的精气神。   1991年,这位历经坎坷的英雄溘然长逝。

0 阅读:147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