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医生宋兆普免费到孤儿院看病,可没想到竟发现8成孩子的肚皮非常薄,而且体内排泄物也清晰可见,于心不忍的他变卖家产,掏空医院9700多万去救治,不料这一决定竟然拯救了3000多条人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9年,河南汝州一家孤儿院里,有些事不对劲,近八成的弃婴,肚皮非常薄弱,这些小生命同时也很脆弱。 探访的医生“宋兆普”一眼就看出了问题,这不只是贫穷,而是长期的严重营养不良,更是医疗和护理的彻底缺位。 孤儿院的工作人员也坦陈了无奈,这些孩子大多有先天残疾,特别是脑瘫,家里治不起才遗弃。 而孤儿院的经费和人手,连基本的喂养都是一个艰难的问题,更别提专业的康复治疗,不救,这些孩子只能失去生活,或者一辈子残疾。 换作旁人,或许一声叹息也就过去了,可宋兆普偏偏是个医生,还是个骨子里刻着“施医舍药”家训的中医。 他父亲“宋金庚”就是当地有名的老中医,一辈子看病救人,常常不收钱,宋兆普从16岁起就跟着父亲在乡下行医,四十多年来,他的诊所也从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 在他看来,医生看病,先想的不是图什么回报,而是能不能多救一条命,眼前这上千多个孩子的生命,他怎么可能视而不见? 那一夜,宋兆普没睡,救,意味着要投入一个无底洞,不救,良心过不去。 最终,他做了一个正常人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不等不靠,自己来,即便倾家荡产,也要把这些孩子全治了。 他先是卖掉自己名下所有的房产、汽车,甚至把父亲留下的家当也一并变卖,但这笔钱对于庞大的治疗开销,不过是杯水车薪。 于是,他做了个更冒险的决定,也是一个让全院职工都捏了把汗的决定,动用金庚康复医院账上近9700万元的储备金。 而这笔钱,本是医院更新设备、引进人才的命脉,现如今,他要拿这笔钱去赌,赌两千多条稚嫩的生命。 一个医生,为什么要被逼到这一步,这个问题,宋兆普来不及细想,医院里一层病房被迅速清空,成了脑瘫患儿的专属病区,第一批就住进来了128个孩子。 宋兆普带着团队,给每个孩子建档、评估,请来专家一起制定治疗方案,输液、补充营养、用药、理疗,一切都围着“救命”二字展开。 护士们轮班值守,用胃管给无法进食的孩子喂食,康复师每天花数小时为四肢僵硬的患儿做拉伸,整个团队都在高速运转。 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几乎把宋兆普压垮,他的头发一夜之间白了大半,甚至因劳累而倒下。 可即使躺在病床上,他念叨的还是孩子们,反复叮嘱家人,救助绝不能停。 幸运的是,付出也得到了回报,经过长达四年的救治,奇迹开始显现,孩子们的体重上来了,脸上有了血色,哭声也变得响亮。 那些曾瘫在床上一动不动的孩子,几个月后能坐起来了;一些孩子甚至学会了含混不清地叫他“爷爷”。 最终,这场持久战,他赌赢了,超过两千名脑瘫儿童的生命被挽救,其中1500多人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800多人被爱心家庭收养。 宋兆普的义举也终于被看见了,2013年,他的医院被国家定为脑瘫患儿康复治疗的定点机构,专项补贴随之而来。 这笔钱,来得有些晚,但总算为这场几乎耗尽一切的豪赌托了底,也让他的救助事业有了更稳固的保障。 作为国家级非遗“宋氏中医外科疗法”的传承人,宋兆普的大爱没有停在河南,他多次带队去新疆巡诊,不仅将66名新疆脑瘫患儿接到汝州免费治疗,还在和田、喀什等地援建了四家脑瘫康复机构,把技术和人才留在了当地。 他说,以后还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 现如今,宋兆普依然守在医院一线,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英雄,只是在履行一个医生的本分。 不过,他的故事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医者仁心,有时候不仅仅是医术,更是一种敢于挺身而出、超越小我的人性光辉。 【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