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回到上世纪70年代,四川郫都区的一个小村庄,廖昌永的家境贫寒,家中兄妹四人,父亲早逝,母亲一人拉扯着孩子们艰难度日。 那时的廖昌永,还是个瘦弱的小男孩,最大的梦想不过是吃饱饭。可母亲却敏锐地发现了他对音乐的天赋。 那时,村里有个乡村教师周维民,会拉二胡、唱山歌,廖昌永每次路过都忍不住驻足听上半天。母亲看在眼里,咬咬牙,决定让他学音乐。 可学费从哪儿来?家里连一顿饱饭都成问题。母亲一狠心,牵着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老母鸡,敲开了周老师的门。“老师,这鸡换几节课,行不?”那只老母鸡,最终换来了廖昌永音乐路上的第一步。 多年后,他在央视《艺术人生》的采访中回忆起这段往事,眼眶泛红:“那只鸡,是我音乐梦的起点,也是母亲对我的全部希望。” 从那时起,廖昌永白天干农活,晚上跟着老师学唱歌,嗓子哑了就喝口凉水接着练。母亲在灶台旁一边烧火一边听着他哼唱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脸上露出难得的笑意。 正是这份坚持,让他一步步走出大山,最终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开启了歌唱家的辉煌人生。 2001年,廖昌永的事业如日中天,他决定将72岁的母亲从四川老家接到上海生活。母亲初到上海的那天,站在莘庄小区的楼下,仰头看着高耸的楼房,嘴里嘀咕着:“这咋住人哟,比我们村的山还高。” 电梯对她来说更是“怪物”,第一次坐电梯,她紧张得攥碎了手里的鸡蛋,蛋黄顺着手指缝流了一地。廖昌永心疼又好笑,扶着母亲一步步适应新生活。 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母亲患糖尿病已有二十余年,农村医疗条件有限,病情一直没得到有效控制。 到了上海,廖昌永和妻子王嘉为她配备了进口血糖仪,可这玩意儿对母亲来说简直是“天书”——全是英文界面,她一个字也看不懂。更糟的是,她固执地认为打胰岛素是“中毒”,偷偷停针,导致血糖飙升。 一次深夜,母亲突然晕倒,廖昌永和王嘉手忙脚乱地送她去医院,医生严肃警告:“再不规范治疗,可能有生命危险。”那一刻,廖昌永才意识到,城乡的差距不仅是生活习惯,更是观念上的巨大鸿沟。 王嘉,这个上海女孩,没有半句怨言。她耐心地陪着婆婆去社区医院上课,教她认识血糖仪上的每一个按钮,甚至在阳台上种起了四川辣椒,只为让婆婆吃得顺口。她对廖昌永说:“你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我得让她觉得上海也是家。”这句话,廖昌永记了一辈子。 母亲在上海的生活,充满了“川沪碰撞”的小插曲。她爱吃自家腌的酸菜,可这东西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大忌。一次,她瞒着王嘉偷偷吃了一大口,结果血糖直接“爆表”,被送进医院抢救。 出院后,王嘉没有责怪,而是陪着她去超市挑低盐低糖的调料,慢慢调整饮食。母亲嘴上不服软,心里却感动得不行。 为了让母亲更快融入上海,王嘉还为她报了徐汇区老年大学的沪语班。起初,母亲学得磕磕绊绊,回来总抱怨:“这上海话咋恁难哟,比唱山歌还费劲。”可慢慢地,她能用不太标准的沪语和邻居打招呼了,甚至学会了用上海话讲笑话。 2007年,廖昌永在上海大剧院的音乐会上唱起《槐花几时开》,母亲坐在台下,跟着哼唱,眼里满是自豪。那一刻,城乡的隔阂似乎被音乐和亲情填平了。 2023年,母亲91岁生日那天,廖昌永为她准备了一场家庭聚会。桌上摆着特意做的低糖川菜,母亲戴着动态血糖监测仪,笑得像个孩子。 她拉着王嘉的手,颤巍巍地说:“嘉啊,要不是你,我早没命咯。”廖昌永看着这一幕,眼眶湿润。他想起自己创作的歌曲《乡愁》,那旋律里藏着四川老家的土坯房,也藏着母亲在上海的点点滴滴。 从四川到上海,从土坯房到高楼大厦,母亲用一辈子诠释了“乡愁”的重量。而廖昌永和王嘉,用爱和陪伴,让这份乡愁不再是遗憾,而是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