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在昨天的集会上挥舞着拳头愤怒的表示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在任时两岸关系这么好,换了蔡赖却乱成一锅粥,甚至快要滑向战争边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日前一场集会上,“马英九”情绪激动,挥舞着拳头大声质问:“为什么我在任时两岸关系那么好,换了“蔡英文、赖清德”却乱成了一锅粥,甚至快要滑向战争边缘!” 这番话,不仅让现场上万民众心有戚戚,也迅速传遍两岸,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 他的困惑不难理解,曾经,两岸直航飞机穿梭不息,大陆游客在台湾街头巷尾自由穿行,经济合作协议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贸易红利和工作岗位,两岸民众走亲访友,一派祥和。 现如今,航班锐减,经济受创,军事演习反倒成了新常态,台湾民众的安全感几乎归零,这种从和风煦日到暴风骤雨的急转,真的是历史的偶然吗? 要解开马英九的疑问,恐怕还得回到他执政的那八年,那段时期,两岸的确享受了一段黄金岁月。 压舱石,正是双方都心照不宣的“九二共识”,也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模糊默契,有了这块石头,船才能开得稳。 马英九也反复提醒,和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回到“九二共识”的老路,两岸才能重归安宁。 可是,这片繁荣景象似乎也麻痹了一些人,和平的阳光之下,阴影也在悄然拉长,一个关键的隐患,早在马英九上台前就已埋下:民进党对台湾历史课本的修改。 他们大动干戈,稀释、扭曲了其中关于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认同的内容。 按理说,马英九上台后,面对这些被动了手脚的课本,理应拨乱反正,把被“去中国化”的历史还给台湾的孩子,这毕竟关乎下一代的身份认同,关乎两岸的未来。 谁知,他或许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天真,认为只要不去触碰这块“是非之地”,就能换取民进党的片刻安宁,这种策略性的妥协,无异于将塑造下一代思想根基的教育阵地,拱手让给了政治对手。 其后果是深远的,一代代台湾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被篡改的史观,对“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变得模糊甚至排斥。 而在政治层面,尤其是在维护一个中国原则、反击“台独”分裂的核心问题上,马英九的态度也显得不够坚决。 虽然他热衷于推动两岸经贸合作,却在思想文化领域对“台独”势力的侵蚀缺乏有力回击,这种“只谈经济、不碰政治”的默契,无形中给了“台独”势力一种错觉,让他们感觉有机可乘,胆子也越来越大,为蔡英文、赖清德后来的激进行为铺平了道路。 有了这样的思想土壤,蔡英文上台后的景象也就不难预料了,她一上任便公然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等于亲手抽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压舱石,对话交流的大门随之紧锁。 而自认为“务实台独工作者”的赖清德更是变本加厉,不仅大范围中止两岸合作,还继续深化“去中国化”教育,在国际上兜售“两国论”。 这种激进路线,给台湾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在经济上,两岸贸易额应声下跌,去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锐减超一成。 无数中小企业因失去大陆市场而苦苦挣扎,观光业的损失更是以千亿新台币计,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生计。 在文化上,马英九时代建立的交流机制几乎被破坏殆尽,军事上,蔡英文当局豪掷重金向美国购买武器,心甘情愿地充当对抗大陆的“棋子”,台湾民众枕戈待旦,安全感成了奢侈品。 直到这个时候,许多人才猛然惊觉,马英九时代的和平稳定是多么可贵。 回看马英九如今的愤怒,一方面是他对现状的真实忧虑,而另一方面,或许也夹杂着对自己当年某些决策的复杂情绪。 他最近在敦煌的演讲,虽提及支持“两岸和平统一”,但对“和平”与“民主”的解读却暴露了其一贯的局限性。 他定义的和平,似乎是无条件地排除武力选项,这在“台独”分裂势力步步紧逼的现实下,无异于自缚手脚。 他口中的民主,强调“尊重台湾人民的意愿”,却选择性地忽略了对岸十四亿人的意志,台湾的前途,终究要由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共同决定。 但这种片面的论述,自然难以获得大陆民众的认同。 说到底,马英九任内的和平,建立在一块他没有亲手夯实、甚至默许被侵蚀的地基之上,一旦继任者选择掀桌子,整座和平大厦便会立刻摇摇欲坠。 根本原因在于,民进党的“台独”本质从未改变,追求“台独”与渴望和平,本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现如今,台北街头出现了“反战游行”,摊主希望继续把凤梨酥卖给大陆游客,学生们高喊“要交流不要对抗”,这些发自民间的真实声音,或许才是打破僵局的希望。 那么,除了用选票发声,积极参与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之外,面对被政治撕裂的现实,普通的台湾民众,还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宁多做些什么呢? 【信源】新北举行万人“反恶罢”造势活动 马英九轰赖清德:为何做不到两岸和平——台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