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2006年,贫困大学生向海清向媒体怒

“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2006年,贫困大学生向海清向媒体怒斥:“我要把孙俪的“丑事”彻底揭露,孙俪就是个伪君子,她答应资助我到大学毕业,却现在撒手不管了,搞得我连饭都吃不上了,她这根本就是沽名钓誉!”   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2005年,彼时风头正盛的“娘娘”孙俪,被卷入了一场舆论风暴的中心。   一位名叫向海清的年轻人,指责孙俪资助学生的行为,就是“沽名钓誉”。   而这一切,还要从四年前说起。   向海清的家,在重庆市巫溪县的深山里。   父母都是农民,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还要照顾常年患病的母亲。   年龄不大的向海清,早早便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   2002年,重庆卫视的记者邱朝,为了拍摄纪录片《希望在山区》,来到了向海清所在的学校。   节目旨在展现山区孩子的学习生活,呼吁社会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   成绩优异、家境贫寒的向海清,走进了镜头,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彼时,孙俪刚出道不久,荧幕上的她光鲜亮丽,而现实中的她,也曾经历过生活的苦楚。   向海清的故事,触动了孙俪内心,她决定匿名资助向海清,直到他完成学业。   每个月500元,对于向海清一家来说,是雪中送炭。   孙俪和母亲邓女士,不仅按时汇款,还经常寄来学习资料、生活用品,甚至连向海清母亲的哮喘药,她们都细心地准备妥当。   2004年,向海清第一次高考失利,这对他打击很大。   然而,孙俪母女并没有责备他,反而鼓励他重拾信心,再战一年。   她们相信,这个努力的孩子,未来一定会有所成就。   2005年,向海清终于考上了上海水产大学。   在孙俪的建议下,他选择了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   终于,向海清从贫困的山区一步步走向了大学的校园,心中不免充满了激动。   然而,当他得知在背后默默支持自己的人是孙俪时,喜悦中交织着许多不易察觉的感情。   当向海清置身于上海这座繁华的城市中后,除了视野得到了拓宽,心态却也在发生变化。   他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大手大脚地花钱,与曾经那个朴素的少年判若两人。   更让人心寒的是,他刻意隐瞒了学校提供的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还多次以各种理由向孙俪母女索要更多生活费。   曾经的感恩之心,似乎早已被欲望吞噬。   纸终究包不住火。   孙俪母女从向海清的辅导员口中得知了真相,震惊、失望、愤怒,各种情绪涌上心头。   她们决定停止资助,不再纵容向海清的行为。   失去经济来源的向海清慌了,他试图联系孙俪母女,却发现电话已经打不通。   此时,拍摄纪录片的记者邱朝联系到他,希望做一次回访报道。   向海清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向记者哭诉自己的“悲惨遭遇”,指责孙俪“不守信用”,甚至还编造了一些莫须有的事情。   事件曝光后,舆论一片哗然。   网友们纷纷指责孙俪“忘恩负义”,向海清则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受害者”。   然而,真相很快就浮出水面。   向海清的同学、老师纷纷站出来,揭露了他在学校的真实情况:他家境虽然贫困,但远没有他自己说的那样困难;他在学校里出手阔绰,经常炫耀自己与孙俪的关系;他品行不端,经常撒谎,甚至还欺骗同学的感情……   这场风波最终以向海清的沉默落幕。   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孙俪的善举,本意是帮助一个孩子走出困境,却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他欲望膨胀的温床。   而向海清本有机会改变命运,却因为贪婪和虚荣,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未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引导受助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信息来源:央视《大家看法》2006-12-24《孙俪停捐后续:被资助者是否应受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