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80年,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位。临行前,向华国锋辞别,忍不住感叹:除了毛

1980年,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位。临行前,向华国锋辞别,忍不住感叹:除了毛主席,还有谁会把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捧到那样高的地位? 1975年,陈永贵的名字被宣布进入国务院副总理名单,会议厅内秩序井然,名单公布的一刻,却在无声之中掀起巨大的震动。 人们意识到一个从山西大寨走出的农民,正在走进共和国的权力中枢,这不仅是一纸任命,而是几十年历史激流汇聚的结果。 这一天陈永贵坐在席位上,身边是共和国最重要的领导人,他不是专家,也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直到此刻,仍有人心存疑问,为什么会是他? 可陈永贵清楚,这个位置的背后是大寨多年拼杀出来的生死经历是毛主席的关注,是农民阶层在共和国政治舞台上的一次突破。 陈永贵出生在昔阳县一个小山村,家境贫寒到极点,父亲早早离世,家庭失去支柱,母亲艰难维持,他年幼时没有读过几年书,早早就下地干活。 这样的出身没有给予他舒适的生活,却让他从小明白生存需要靠自己争取,他熟悉土地,懂得庄稼的性命,也懂得农民的命运在旧社会没有任何保障。 这种经历使他形成一种极强的执行力和忍耐力,任何任务一旦认定便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性格,后来成为他带领大寨翻越无数难关的重要底气。 新中国成立后,昔阳县和无数农村一样,面临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的问题,陈永贵被推到生产队前头,他提出必须靠自己改变生存环境。 于是,大寨开始修梯田、打水渠,把山坡改成可以种庄稼的土地,过程异常艰难,没有机械,只能肩挑背扛,石头一块块搬,土一担担运,昼夜不歇。 1963年,罕见的灾害摧毁了大寨多年积累的成果,洪水、山体滑坡、冰雹接连袭击,田毁屋塌,周边很多村子选择等救济,大寨却没有。 陈永贵在会上拍板,立即组织全村重建,他调配人力,分配任务,田地先恢复,住房随后修复,所有劳动力重新投入,灾后第二年,大寨的粮食产量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 这一结果迅速传开,上级多次派人到大寨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大寨能够在最困难的条件下自救,不靠国家补贴,这种模式值得推广,陈永贵的名字第一次走出山村,进入更高层的视野。 1964年,大寨的事迹传到毛主席案头,他仔细翻阅了材料,决定在全国推广大寨经验,这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要求,更是毛主席一贯坚持的战略理念:农民阶级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批示各地“农业学大寨”,把大寨模式作为农村发展的样板,这一指示使陈永贵从一个地方干部变成全国知名人物,他频繁参加会议,介绍经验,组织各地参观。 毛主席多次听取汇报,肯定大寨模式,强调农村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种肯定让陈永贵知道大寨不是孤立的实验,而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1975年,周恩来在筹备国务院人事调整时,把陈永贵的名字列入副总理人选,这个决定有其深刻背景。 一方面,农业仍是国民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把一名农民干部推到中央位置,象征着农民阶层在新中国的政治地位,陈永贵收到任命时没有犹豫太久,他知道这不是个人荣誉,而是职责。 他走进中南海开始接触中央决策,会议桌上,他面对的是国家的整体规划,讨论的是全国的农业生产布局、粮食安全、农机化问题。 这与山村的经验完全不同,需要学习,需要适应,但陈永贵坚持自己的原则:农业必须有长期战略,必须保证粮食生产不出问题。 在国务院的岁月里,陈永贵多次在大会上见到毛主席,每一次他都看到这位领导人对农业问题的关注,毛主席关心的不只是数字,更关心农民的生存状况。 他要求农业不能松懈,强调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这种高度让陈永贵深刻感受到,毛主席不仅在指挥战争、制定方针,他始终把最底层的人民放在心中,这一点,陈永贵记了一辈子。 周恩来也给予他很多支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周恩来始终耐心听取意见,协调各部门配合农业任务。 陈永贵在国务院的经历使他明白国家治理的复杂,也明白中央对农民并非口头重视,而是通过制度和政策给予保障。 1978年后,改革开放启动,农村体制迎来重大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集体模式,陈永贵仍然主张集体道路,但趋势已定,他的意见不再占主导,政治舞台也在发生调整。 1980年,他正式辞去副总理职务,离开中南海,离开时,他总结多年的经历,感慨农民能够登上国家最高权力层,是因为毛主席对农民阶层的信任。 他始终认为,这一历史事实足以证明农民不是被遗忘的群体,而是国家的主人,陈永贵晚年回到山西,继续参与农村建设。 大寨逐渐发展成红色旅游基地,村里建立了纪念馆,保存陈永贵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和资料,每年,仍有人到大寨参观,听讲解,了解当年的故事。 (主要信源:陈永贵生平及历史事件 - 人民网专题报道《陈永贵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