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依旧哀嚎不断,过了半天才咽气,可没成想,当天夜里,袁崇焕的首级竟凭空消失,直到150年后,才揭开真相! 菜市口的刑场上,成千上万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 而这位曾令后金铁骑闻风丧胆的明末名将袁崇焕,此刻却已如同一具被剔净血肉的骨架。 刽子手在他身上精准地剃了3543刀!他的头颅也被挂在城墙。 然而,他的头颅,竟在众目睽睽之下,不翼而飞! 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一代名将引来了杀身之祸? 袁崇焕,虽然出身贫寒,但却胸怀大志。 1619年中进士后,从福建邵武知县做起,以清廉务实赢得民心。 1622年,面对后金对辽东的步步紧逼,他单骑出关考察,发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的豪言,被擢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他督师辽东期间,于1626年指挥宁远之战,以不足两万兵力,大败努尔哈赤六万大军。 次年,他又在宁锦之战中挫败皇太极,稳住了关宁锦防线,成为明末抵御后金的中流砥柱。 然而,他行事果决甚至专断,1629年,他因不满东江总兵毛文龙不听节制、虚报战功、耗费粮饷,竟先斩后奏,诛杀了毛文龙。 此举虽有其理由,却极大地触怒了朝中势力,也给了政敌攻击的口实。 1962年的冬天,皇太极率军绕过袁崇焕关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突破长城喜峰口,直逼北京城下。 袁崇焕知道后,千里驰援,在广渠门、左安门等地与后金军血战,力保京师不失。 然而,皇太极以反间计,散布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的谣言。 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加之朝中阉党余孽的构陷,竟在京师危机稍解后,以“议饷”为名,将袁崇焕诱捕下狱。 1630年8月,崇祯帝以莫须有罪名,判处袁崇焕凌迟处死。 当袁崇焕被押赴菜市口,遭受3543刀凌迟时,刑场外围的人群中,却有一个身影,纹丝不动。 他叫佘义士,是袁崇焕身边一位贴身侍卫,跟随袁督师多年,深知其为人与冤屈。 他亲眼目睹了袁崇焕从一位意气风发的统帅,沦为阶下囚,再被千刀万剐的全过程。 人群中的他,将目光死死锁定了木桩顶端那颗饱经风霜、此刻却因痛苦而扭曲的头颅。 当人群散去,刽子手和衙役也因疲惫和血腥而略显松懈时,佘义士利用刑场周围作掩护,悄无声息地潜行到木桩之下。 他敏捷地攀上木桩,用随身携带的利刃,迅速割断了悬挂头颅的绳索。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不能让督师身首异处,暴尸荒野! 他抱着包裹,避开兵丁,穿过街巷,最终消失在夜色之中。 最终,他选择了自己位于广渠门外一处偏僻宅院的后院。 他在院中一棵老槐树下,挖了一个深坑,将包裹着黑布的头颅轻轻放入,覆上泥土,又移来几块石头作为标记。 从此,佘义士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 他辞去了军职,深居简出,对外只称病在家。 临终前,他将守护的重任和这个惊天秘密,郑重地托付给了自己的儿子。 他留下了三条严苛的家训。 佘氏子孙,一不得南迁回广东老家,须世代留居北京。 二不得入朝为官,远离政治漩涡。 三不得离开袁督师墓冢,须代代守护,香火不绝! 这三条家训,如同崇高的使命,牢牢地绑定了佘氏家族此后三百九十年的命运。 佘义士的儿子接过重任,成为第二代守墓人。 他谨遵父命,终身未仕,默默守护着后院那方小小的坟冢。 佘家的后代,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在广渠门外那处宅院里,一代又一代地履行着先祖的誓言。 时光荏苒,佘家的守墓故事依旧不为外人所知。 直到清朝乾隆年间,尘埃落定,时过境迁。 1772年,乾隆皇帝在编纂《明史》时,重新审视袁崇焕案,认为其“虽行事有可议,然忠心可悯”,下旨为其平反昭雪。 此时,距离袁崇焕蒙冤已近一百五十年! 随着袁崇焕历史地位的恢复,佘家世代守墓的义举才逐渐被世人所知晓。 乾隆帝感念佘氏忠义,不仅没有追究当年盗首级之“罪”,反而下旨保护袁墓,并允许佘家继续守墓。 此后的岁月里,佘家守墓人从第三代、第四代,一直传承到第十七代佘幼芝女士。 她生于1937年,自小便在祖辈的言传身教中,将守护袁墓视为生命的一部分。 她经历了民国动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种种变迁。 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她始终坚守在广渠门那片土地上,守护着袁崇焕墓祠。 2020年,佘幼芝老人走完了她83年的人生历程,临终前,她将守护的重担,郑重地交给了自己的女儿佘宝玉。 佘宝玉,这位佘家第十八代守墓人,继承了母亲的遗志。 从1630年秋夜佘义士冒死盗首级,到2020年佘宝玉接过第十八代守墓人的使命,整整390年! 佘氏家族以十七代人的默默坚守,书写了一段人类信义史上的不朽传奇。 这份守护,超越了朝代更迭,抵御了岁月侵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关于忠诚与信义最深沉、最动人的注脚。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叙诡笔记|还原袁崇焕之死真相的“历史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