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幼儿园血铅事件,6人涉罪被批捕,省卫健委主任等10名省市区官员被立案问责。 甘肃省委省政府调查组通报天水市麦积区褐石培心幼儿园幼儿血铅异常事件调查结果。 经检测,该园餐食中玉米卷肠包、三色红枣发糕铅含量超标2000多倍,导致247名幼儿和28名教职工血铅异常。 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违规修改2名幼儿血铅检测数据,甘肃省疾控中心200多份样本检测结果严重失真。 事件暴露出教育、市场监管部门长期失职,麦积区教育局局长、市场监管局局长等5人涉嫌受贿,省疾控中心、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12人因管理混乱被立案审查。 省卫健委主任、天水市委书记、市长等10名省市区三级官员被立案问责,幼儿园园长等6人因涉嫌生产有毒食品罪被批捕。 目前234名幼儿已完成第一疗程治疗出院,周边环境未检出铅污染。 这起触目惊心的幼儿血铅超标事件,暴露出基层治理体系中多重系统性漏洞。 从幼儿园为“招生吸引力”非法添加工业颜料,到医疗机构篡改检测数据、监管部门收受利益输送,再到省级检测机构操作失范,每个环节的失守都在挑战公共安全底线。 麦积区教育局对无证办学视而不见、市场监管部门季度检查流于形式,这种“塌方式”腐败让本应守护幼儿安全的防线形同虚设 。 此次问责覆盖省、市、区三级10名主官,体现了“一竿子插到底”的追责决心。 但问责不是终点,更需从制度层面铲除滋生问题的土壤。 一方面,要建立“全链条”监管机制,教育部门应严格民办幼儿园准入与日常排查,市场监管需引入第三方飞行检查,医疗机构检测数据应实现实时云端监控并接受社会监督。 另一方面,需强化专业机构的独立性,避免省疾控中心此类事件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角色错位 。 甘肃省委省政府启动提级调查、邀请部委专家参与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将整改落到实处。 当前234名幼儿虽已出院,但后续康复、心理干预、教育衔接等长期保障仍需细化 。 唯有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违法者,以“绣花功夫”完善监管链条,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远离“铅毒”阴影,重塑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