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打破平衡,30架苏-57全速空降印度,中方担心的事发生了?俄罗斯一举打破南亚地区的战力平衡,只为全力挽回对印军售,中印关系再度备受关注考验。
2025年7月,俄罗斯向印度提出了一份重量级军售方案:交付30架苏-57E第五代战斗机,并附带苏-35M战机的快速供应计划。 这份提议不仅限于卖飞机,还包括在印度建立生产线,开放核心代码,允许整合印度自产的“阿斯特拉”导弹和“维鲁巴克沙”雷达。 苏-57E具备隐身能力、超音速巡航和先进电子战系统,被俄方宣传为可媲美美国F-35的强力选手。苏-35M则因与印度现役苏-30MKI零件80%通用,能快速形成战斗力,成为短期内提升印度空军的理想选择。 印度空军的现状不容乐观。2025年,其战斗机中队从计划的42个缩减到31个,老旧的米格-21和“美洲豹”战机因故障频发而加速退役。 国产“光辉”战机的量产速度远远跟不上需求,2024年仅交付了6架。印巴边境的空战中,“阵风”战机被巴基斯坦歼-10C压制,暴露了四代半战机的短板。 印度急需第五代战机来对抗巴基斯坦的歼-10C和中国日益增长的歼-20机队。俄罗斯的提议恰好抓住了这一痛点,承诺首批苏-57E在3-4年内交付,苏-35M则可在18个月内到位。 俄罗斯的动机并不单纯。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西方制裁重创其军工产业链,苏-57生产受限,雷达和电子设备依赖进口。
印度作为传统军火大客户,提供了资金和技术合作的可能。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空军装备占其军售的半壁江山,印度订单是重要支撑。 俄方还希望通过技术转让,分摊苏-57高昂的研发成本,同时抵消美国在南亚的影响力。普京政府明确表示,愿意让印度在班加罗尔或纳西克的工厂生产苏-57E的部分部件,契合印度“自力更生”的目标。 中国对这一交易高度警惕。苏-57E的隐身能力和超音速巡航可能显著提升印度在边境地区的空中威慑力,尤其是在拉达克和阿克赛钦等高海拔区域。 中国的歼-20机队规模已超过200架,且配备先进雷达和远程导弹,但在高原环境下作战能力受限。若印度成功部署苏-57E,可能在局部空域形成挑战。 此外,印度近年来在中印边境持续强化军事部署,2024年在拉达克增设了两个前沿机场,显示出强硬姿态。军事智库分析,若印度空军整合苏-57E和苏-35M,短期内可形成一支规模可观的现代化机队,对南亚战力平衡构成威胁。
然而,交易的实施并非易事。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的生产能力有限,过去在苏-30MKI项目上就因技术瓶颈导致交付延误。 苏-57E的复杂工艺对印度现有生产线提出更高要求,工程师需重新调整设备和培训流程。此外,西方制裁对俄罗斯的供应链影响尚未完全消退,核心部件的交付可能受阻。 美国也在此时加大对印度的游说,特朗普政府提出F-35的供应方案,但拒绝分享核心技术,限制了印度的自主化空间。印度国防部内部对苏-57E和F-35的优劣展开激烈争论,反对派担忧高昂成本和俄式装备的维护难题。 俄罗斯的军售策略还受到其与中国的关系牵制。尽管中俄在全球层面保持战略协作,但俄罗斯在南亚的动作让中国有所顾虑。 俄方过去曾向印度提供比中国更先进的武器平台,如苏-30MKI和S-400系统,显示出在印中之间保持平衡的意图。 2025年,俄中贸易依存度加深,俄罗斯65%的出口流向中国,但俄方仍不愿完全倒向中国,印度成为其制衡中国的重要棋子。这种复杂关系使得苏-57E交易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地缘政治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