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书同文好理解,就是字只规定一个写法,然当时并没有火车,哪来的轨道呢? 这就要讲到另外两个汉字。一个是仑。这个字的繁体写作侖,是一个象形字,画的就是车轮。人字旁原本是一个圈,一横代表的是车轴,下面部分代表的是辐条。那时候用牲畜拉车,车轮跟今天的车轮一样是圆形的,依靠在地面滚动前进。这是这个字的基本含义,昆仑的仑就是这个含义。 并不是所有的路都适合行车。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北方草原民族的车,因为直径非常大,有的甚至达到两米,所以事实上是全地形车,只要是陆地都可以行走。周穆王西巡昆仑可能就采用这样的车。而在中原农耕民族,车轮小得多,很多直径不到一米,就需要专门的比较平坦的道路。路面都是泥土,也没有个遮风挡雨的棚子,有时候是干的,有时候是湿的,甚至有时候是烂泥,过往的车多了,就会在路上形成深深的印。这种印叫辙。 补充一点。直径不到一米指的是一般运输用车,在秦朝还没有统一的时候,战车的直径是很大的,这也是为了在不同的地面都能行走。 这种辙并不是对路面的破坏,而是有意形成的,因为有了这种深深的印痕,事实上是把车轮卡在里面,牲畜拉着车奔驰的时候,车就不会左右乱跑,从而形成翻车。 但是只有所有的车两轮间距一样,才能够刚好卡在车辙里。而在战国时期,周王朝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车轮距;很多诸侯国都有几百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车轮间距;所以导致两轮之间的距离各国不一样。如果这样任其发展,在秦朝统一之后,官道上各种轮间距的车都在跑,就不能形成规整的车辙,会给车行带来危险。所以秦始皇规定了国内所有的车轮的间距,这样就能形成固定的车辙,道路也就安全了。 统一的尺寸是两个车轮之间间距约1.38米,也就是当时的六尺。这种统一既包括战车,也包括普通运输用车。 在今天,汽车两个前轮之间的间距、两个后轮之间的间距,不同品牌,不同造型和不同用途的车可能都不一样,因为我们已经不需要车辙了。但是今天的火车是依靠导轨来行进的,所以一个国家之内,铁轨之间的间距一定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火车能够接轨,能够四通八达。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有极少数铁路不跟全国铁路线接轨,所以保留着不同的双轨间距。 而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轨道之间的间距尺寸有可能不一样。比如中国、俄罗斯和欧美的轨间距就不一样,中国的火车开不上俄罗斯的铁路,俄罗斯的火车也开不上德国的铁路。如果真的哪一天世界大同了,还要先决定采用哪种轨间距,很多铁路都需要重修。而这就近似于秦始皇的“车同轨”。所以秦始皇的这一项贡献算是相当伟大吧?这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之一。#我的宝藏兴趣# #带着问题读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