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

1973年,“黄世仁”陈强提着两瓶好酒,来到“喜儿”田华家,求田华,“田华啊,你把我儿子陈佩斯收了吧,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12年北京的夏天,医院病床上躺着位九旬老人,他正盯着荧幕上六十年前的黑白影像。 那是他自己饰演的《白毛女》反派黄世仁。 扮演者陈强此时已处在生命最后时刻,当影片里地主鞭打喜儿的画面闪过,老人眼角渗出的泪混着监护仪的滴答声。 十五天后,94岁的表演艺术家安然离世。 老爷子这辈子都在戏里翻滚。 最令人揪心的是1999年拍《鬼子来了》那会儿。 八十一岁的老人顶着三伏天浇凉水、耍大刀、翻跟头,谁也劝不住这个倔老头。 杀青没几天,陈强就因脑梗住进医院,荧幕上最后一个镜头竟成了绝唱。 看着父亲倒下后手里还攥着剧本,陪床的陈佩斯第一次读懂什么叫戏比天大。 伺候父亲的活计不好干,影星陈佩斯把所有通告全推了,亲力亲为照料整一年。 洗澡擦身换尿布,夜夜守在病床前说戏解闷。 外人只道他孝顺,却不知这对父子年轻时是出了名的冤家。 时光倒回1954年长春的冬天,陈家添了二小子陈佩斯。 这小子打小就是混世魔王,三天两头和人干架,每次头破血流去医院都得剃头疗伤。 顶着光头的陈佩斯从教室后排晃过,讲台上老师总忍不住叹气。 陈强的教子方式简单直接,“藤条焖肉”。 有回小陈佩斯把同学门牙打掉半颗,暴怒的老爷子抄起鸡毛掸子就是一顿揍。 1969年寒风如刀的冬天,刚满十五岁的陈佩斯和所有知青一样住破窑洞、啃窝窝头,冻裂的脚趾钻进冰冷的棉鞋里发胀。 抱着最后希望给家里写信求助,收到的却是父亲的亲笔警告。 纸页瞬间被狠狠揉成团扔进火塘,火星子在黑夜里迸溅,就像少年眼里熊熊燃烧的火焰。 偷偷爬上返京火车那晚,积雪没过了脚踝。 见到儿子的王玉玲心疼地直掉泪,陈强却摔碎茶杯。 儿子摔门而出时裤腿滴着泥水,父子间砸出条更深的裂痕。 命运的转机藏在文工团的招考简章里。 十七岁的少年终于低头求父亲,却只得到更冰冷的话。 直到三次考试都因“反动家属”落榜,陈强终于明白了那些主考官躲闪眼神里的含义。 1973年寒冬的北京街头,陈强裹着军大衣在八一厂门口徘徊半天。 老战友田华推着自行车出现时,这位硬朗了一辈子的汉子嗫嚅道:“算我求你,给孩子个机会。” 看着老友霜染的鬓角,田华心软了。 陈佩斯隔天就收到录取通知,当儿子穿上崭新的军装站在门口,陈强别过脸悄悄抹了下眼睛。 这道裂痕用了十年才弥合。 1979年拍摄《瞧这一家子》时,陈强给儿子递过剧本时手都在打颤。 试镜场里陈佩斯的即兴喜剧感震住了全场,导演王好为当场拍板。 片子火爆全国后,观众打招呼都是:“瞧!陈强的儿子!” 后来渐渐变成:“快看!陈佩斯的爹来了!”老爷子每回听到都眯着眼笑,比自己得百花奖还美。 八十年代是父子合力开疆的岁月。 1983年央视春晚导播间的电话几乎被打爆。 陈佩斯朱时茂排练的小品被毙了三回。 朱时茂急得直转圈,最后只能把老头子搬来当救兵。 隔天排演厅烟雾缭绕在老爷子亲手调整的节奏里,《吃面条》火遍大江南北,饺子馆都拿大海碗当招牌。 九十年代的银幕上,“二子系列”成为千家万户的笑料。 台灯下认真对戏的父子都知道,那些《父与子》里的笑闹都是真事。 命运的转折在1998年悄然降临。 春晚小品《王爷与邮差》结束当晚,道具屏风意外倒塌时,后台陈强脸色变得铁青。 次年老人拍完《鬼子来了》就倒下了,陈佩斯把所有工作推得干干净净,像当年学表演那样专注地照顾病人。 2010年的《雷人的晚餐》剧场里,92岁的陈强裹着厚毯坐了两个钟头。 幕间休息时导播室监控屏上看得分明,老人几次要举手咳嗽都硬压回去,就怕搅了儿子的表演。 谢幕掌声雷动时,陈佩斯望向观众席那道熟悉的身影,花白头发的父亲正用尽全身力气在鼓掌。 那一刻,所有埋藏多年的台词都不如这份沉默的喝彩来得更真切。 主要信源:(中国网络电视台——含热泪送走爱笑的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