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皮定均看上了女干部张烽,就让县长去说媒,张烽听说了县长的来意后,拒绝道:“他条件很好,但我不想嫁给他!”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0年冬天,太行山上的寒风裹挟着硝烟,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根据地村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封信,悄然改变了两个年轻人的命运。 张烽是河北涉县妇女救国会的主任,年纪不大,却做事麻利,是根据地出了名的“女强人”,她从1938年起投身抗战,组织妇女支前、缝军衣、办夜校、筹粮草,不曾有一日懈怠,战争让她早熟,亲手处理过几十份烈士证明,见过太多女人穿着白衣守着空屋,她在心底立下誓言,绝不嫁军人。 皮定均是八路军129师特务团的团长,出身贫寒,从13岁起就扛枪上阵,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1938年长生口伏击战,他带人伏击日军,打得敌人溃不成军,战士们叫他“皮司令”,是带兵打仗的好手,他从不多言,平日里只顾操练和战斗,谁也没想到,他会为一个姑娘犯难。 张烽和皮定均第一次“相遇”,其实只是一次擦肩而过,张烽给县里送文件,皮定均正好在与县长谈工作,那天她扎着两条麻花辫,穿着粗布衣裳,脚步干脆利落,虽然只是短暂一眼,皮定均却记住了她,回到驻地后,他托人打听她的名字和来历,县长郑晶华一听他动了心,便笑着答应帮忙说媒。 然而第一次试探便碰了钉子,张烽接过信,扫了一眼,立刻让人退回,说她不考虑个人问题,这封信被原封不动地送回去,信封上被工整地写了几个字,语气坚定,县长也劝不动她,张烽只说,抗战未胜,谈何成家。 皮定均没有生气,他继续写信,几乎每个月一封,信里没有甜言蜜语,只有前线的战况、部队的生活、伤员的情况,以及对她工作的关心,他不擅长写情书,字写得歪歪扭扭,经常错别字连篇,但每封信都是真情实意,张烽依旧每封都退,从不回信。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两年,张烽仍旧是妇救会的主心骨,物资调度、群众动员、战地救护都离不开她,皮定均也在战火中越打越硬,带兵打了不少胜仗,可是那一封封被退回的信,他一直留着,用军衣口袋小心地夹着,有人问起,他只是笑笑,不多说。 1942年冬,日军发动大规模“扫荡”,根据地被迫转移,张烽带着妇女和孩子连夜撤离,一路上风雪交加,途中,她们一行不幸被日军小队包围,情况万分危急,就在这时,皮定均带着骑兵连突袭而至,冒着雪冲进村口,打退了敌人,从那场战斗中,张烽第一次真切地看见了他带兵的样子,浑身是土,眼神坚定,像一块沉默的石头。 战斗结束后,张烽在他军衣内袋里看到了一沓折痕深重的信纸,是她退回去的那17封信,纸张已经泛黄,边缘起了毛边,那一刻,她心中有些动摇。 没过多久,她收到一支钢笔,是皮定均从缴获的日军物资中挑来的,上面刻着“捷报为聘”四个字,她没有再退回去,这支钢笔,她一直保留着。 1943年6月,在太行山深处的窑洞里,两人结婚了,婚礼极为简朴,没有婚纱,没有喜糖,只有几碗萝卜炖肉和荞麦饼,战友们围在一起,笑着起哄,张烽和皮定均却一句话都没说,像两块石头站在一起,但谁都知道,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愿意走到一起。 婚后不久,皮定均随部队转战各地,中原突围前夕,张烽已经怀孕七个月,却仍旧坚持随队转移,山路难行,她装扮成村妇,冒着敌军封锁线穿行,途中,她突然早产,孩子没能活下来,她没哭,只是静静地把孩子埋了,然后继续带人突围。 皮定均在前线作战,得知消息时,只沉默了一会儿,又转身指挥部队冲锋,他没有时间沉溺悲伤,战争从不给人喘息的空隙。 战后的岁月里,两人分多聚少,张烽继续在后方做组织工作,管理医院、救护伤员;皮定均带兵转战南北,参与无数次战役,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也支撑着彼此。 1948年豫东战役,张烽带领医疗队深入前线,抢救伤员时被弹片划伤左臂,那天夜里,皮定均浑身硝烟冲进医疗站查看伤员,一眼看到了她,两人没有拥抱,没有言语,只是点了点头,那一刻,谁也没说,但彼此都懂。 1976年7月7日,皮定均在执行任务途中因飞机失事去世,张烽亲自为他整理遗体,遵照他的遗愿,把骨灰分葬在他曾战斗过的三处地方——大别山、太行山和南海。 她没有哭泣,只是静静地站在花圈前,仿佛又回到了战火中的岁月,此后,她一个人继续生活,把所有关于他的记忆收进箱子,直到晚年,她才将那些信件和那支钢笔捐给博物馆,那17封信,有几封写在作战地图背面,还有一封提到“想与你一起守住这山河”。 信息来源:《中红网·皮定均与张烽的情故事》、抖音百科《张烽》、搜狐网《伉俪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