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慈禧问一个年轻女子:“你有丈夫了吗?”女子回答说:“太后,我已经守寡14年了!”慈禧听罢一抬手,李莲英秒懂,离去后取回了笔墨纸砚,女子不解,只见慈禧大笔一挥,女子看后潸然泪下! 同年深秋,西安城笼罩在一片阴云中,八国联军的炮火轰塌了北京的城门,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住进了陕西巡抚衙门。 行宫简陋,物资匮乏,这位曾经权倾天下的老佛爷,此刻正为军饷和吃喝发愁,一日清晨,侍卫突然来报:“有个泾阳来的寡妇求见,说给太后备了厚礼。” 慈禧眉头一皱:“一个村妇能有什么?”话音未落,只见五头壮硕的奶牛被牵入院中,桶里热气腾腾的新鲜牛奶飘着香气。领头那位女子盈盈下拜:“民妇周莹,特来献乳助膳,”惊魂未定的慈禧接过温热的奶碗,眼泪倏然滚落:“这乱世里,竟还有人念着朝廷!” 周莹的厚礼远不止于此,几天后,十辆骡车满载银箱驶入行宫,整整十万两白银,相当于今日亿元巨资!彼时陕西刚遭旱灾,官府搜刮民财供奉慈禧,商贾纷纷避之不及。 唯独这位安吴堡的寡妇挺身而出:“国家蒙难,商民岂能坐视?”她甚至变卖多地商号现银,三天内凑足钱款。 望着白花花的银子,慈禧颤抖着拉住周莹的手:“吴家娘子,你想要什么封赏?”周莹却伏地再拜:“但求太后保重圣体,”慈禧慨然提笔,金匾上“护国夫人”四字力透纸背。 当匾额高悬吴宅时,周莹抚摸着御笔泣不成声,她守寡二十年撑起的家业,终于得了天下至高的认可。 鲜有人知,这位名震西北的女首富,人生始于一场悲剧,17岁那年,因周家败落,兄嫂将她嫁给病入膏肓的盐商之子吴聘“冲喜”。 花轿进门时,新郎连拜堂的力气都没有,只能由公鸡代行礼,十日后红烛未熄,吴聘撒手人寰;未及一年,公公收账时坠黄河身亡,族亲趁机抢夺家产,各地掌柜卷款潜逃。 年仅十八的周莹攥紧账本,当众立誓:“东院的招牌,我扛定了,”她彻夜翻查旧账,发现成都药材商号三年未交利润,立刻带人星夜奔赴四川。 面对老掌柜“女人懂什么买卖”的刁难,她当街抖出走私证据:“您私卖官仓黄连三百斤,按律当斩,”又转头对伙计们承诺:“今日起月钱涨两成,年终分红利,”恩威并施下,商号重归吴家。 更绝的是她首创的“银股制”,伙计年薪二十两,可取十两现银,另十两入股商号,扫地杂役干满十年,竟也能当上股东!消息传开,陕西商帮震动,人才纷纷投奔。 短短五年,吴家分号从7家暴增至108家,商队南达闽粤,北抵蒙俄,“吴家伙计走州县,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的民谣传遍西北。 手握泼天富贵,周莹最在意的却是三原县那碗糙米粥,光绪二十六年大旱,她在吴氏庄园外支起十里粥棚。 管家哭劝:“库存只够自家人吃半年,”她却掀开粮仓:“饿死一个乡亲,我周莹的名字倒着写!”连续三年放赈,泾阳县无一人饿殍。 见佃户被盐碱地所困,她自掏腰包打井修渠,工匠递上账单时惴惴不安:“夫人,这井要花两千两...”她却指着龟裂的土地笑叹:“你看那田里的娃,嘴唇都干裂了。” 清泉涌出之日,百姓跪喊“水娘娘”,她亲手在井台刻下“见困即救”四字,“护国夫人”的金匾未能照亮周莹的余生,42岁病逝时,因无亲生子女,族老拒绝她葬入吴家祖坟。 这位捐修文庙、赈济万民的传奇女子,最终埋骨乱岗,坟茔至今无踪,但关中百姓记得:安吴堡的迎祥宫里,每月初一她必与佃户同食;高陵盐店误售次盐,她挂出“三倍赔银”的戒欺匾;更有人传颂庚子年那个清晨。 当慈禧颤抖着写下“护国”时,周莹含泪轻语:“我守的从来不是贞节牌坊,是这乱世里,人心最后的热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