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39年,张树义刺死7名日军,已精疲力尽。就在此时,一身材高大的日军,再次嚎叫

1939年,张树义刺死7名日军,已精疲力尽。就在此时,一身材高大的日军,再次嚎叫着向他冲来。他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手往后一摸,顿时有了主意。 一场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变成了惨烈的刺刀绞杀。 八路军四团机枪排长张树义,此刻早已筋疲力尽。 脚下,横七竖八地躺着七具日军尸体。 就在他失去意识的瞬间,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日军士兵,向他猛冲而来! 1906年,张树义出生于河北灵寿赤贫农家,童年的生活中只有地主周老勤的逼租鞭影和全家沿街乞讨的身影。 1937年抗战爆发,命运给了他新的选择。 被国民党抓壮丁南撤途中逃脱的他,回到家乡,亲眼目睹八路军打土豪、分田地、真心抗日,与国民党军判若云泥。 他选择加入民兵连,后因作战勇猛、熟悉地形,被编入聂荣臻麾下的第四团,成为一名令敌人胆寒的机枪手。 1939年春,部队回防灵寿,作为本地“活地图”的张树义主动请缨侦察。 正是在一次侦察中,他遭遇两名日军斥候。 千钧一发之际,他伪装成农民,近身瞬间将其干翻,并冷静处理尸体,避免打草惊蛇。 然而,当他回团报告敌情,部队依其情报设伏时,却遭遇了远超预估的日军主力! 伏击战瞬间演变为残酷的阵地攻防。 张树义操控重机枪喷吐着火舌,成为阻击日军冲锋的钢铁屏障。 但弹药终究有限! 当最后一颗子弹耗尽,重机枪哑火的刹那,日军如同潮水般涌上阵地! 刺刀如林,退无可退! 张树义怒吼一声:“全体上刺刀!” 他率先跃出战壕,迎向蜂拥而至的敌人! 白刃战,成了战争中的意志与勇气的终极考验。 张树义虽非武术高手,但在严酷的训练和无数次生死搏杀中,练就了简单、直接、致命的拼刺技术。 面对两名同时突刺的日军,他左闪避开第一把刺刀,手中步枪顺势一挑,格开第二把,随即一个迅猛的突刺,刺刀精准地捅入一名鬼子的心窝! 动作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 他如同猛虎入羊群,在敌群中左冲右突。 他的身上不断增添新的伤口,手臂被划开,肋下火辣辣地疼,额头淌下的鲜血模糊了视线。 但他浑然不觉,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杀!多杀一个!再杀一个! 凭借着惊人的爆发力、悍不畏死的狠劲和对地形的熟悉利用,他硬是在敌群中杀出一条血路! 就在这时,那个高大的日军士兵出现了。 他显然目睹了张树义搏杀七人的全过程,眼中既有惊骇,更有被激怒的凶残。 他看准了张树义力竭的时机,挺着刺刀,猛扑过来! 就在这万念俱灰的瞬间,张树义的后背撞上矮墙,如同最后的救命稻草! 张树义脑中灵光乍现! 他不再试图后退,反而顺势将整个身体的重心死死抵在矮墙上,对着逼近的日军士兵,脸上故意露出极度恐惧和脱力的神情。 那日军士兵果然中计! 他以为自己胜券在握,用尽全身力气,一个标准的突刺。 在刺刀即将及体的刹那,张树义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猛地向侧面一滚! “噗嗤!”一声沉闷的巨响!刺刀深深扎进了松软的土墙,巨大的惯性让那日军士兵整个身体都撞在了墙上。 就在他惊慌失措的瞬间,张树义猛然跃起! 最终,这个日军士兵身体猛地一僵,气绝身亡! 几乎同时,我军增援部队终于赶到,将残敌彻底击溃! 张树义一人刺死八名日军的壮举,传遍全团,他荣获“一等战斗英雄”称号,成为四团乃至整个晋察冀边区的一面旗帜。 然而,他的英雄的传奇并未结束。 1940年,阜平县龙泉关战役打响。 张树义率领机枪连扼守前沿阵地,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和步兵的轮番冲锋,他指挥若定,一次次顽强抵抗着冲锋的敌兵。 激战三天三夜,阵地上伤亡惨重,最后只剩下他和一挺尚能开火的机枪。 当打退敌人最后一次集团冲锋后,就在张树义稍稍松了口气的瞬间,一架敌机俯冲而下,投下的炸弹在他身边轰然炸响! 巨大的气浪将他掀飞,当他醒来时,已躺在后方医院的病床上。 他颤抖着手摸去,双腿,膝盖以下,空空如也! 他永远失去了行走的能力。 这个用刺刀拼杀八名日军的铁汉,在病床上无声地流下了泪水。 但英雄的脊梁并未折断。 伤愈后,他回到家乡灵寿,面对乡亲们关切的目光,掷地有声地说:“只要我不死,这半截身子也是党和人民的!打不了仗,我还能搞生产!” 他装上简陋的假肢,拖着残缺的身体,开荒种地,兴修水利,样样争先。 在故乡的土地上,他成了闻名边区的“劳动英雄”,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为抗战、为乡亲奉献力量。 1983年,77岁的张树义走完了他传奇而坚韧的一生。 真正的英雄,不仅能于绝境中奋起,更能于残缺处重生,永远挺立着不屈的脊梁。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河北人物】集战斗英雄、劳动英雄、开国劳模于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