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同一个凤凰网两副嘴角,在大连工业大学女学生和乌克兰游戏玩家感情纠纷中,强调学校用

同一个凤凰网两副嘴角,在大连工业大学女学生和乌克兰游戏玩家感情纠纷中,强调学校用“迂腐的道德诫命剥夺女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给女学生洗地,而在虐猫男学生考上公务员时,又强调“道德考核必须打破分数至上”,施加舆论压力让男学生被开除。 2025年7月中旬,大连工业大学一则拟开除学生的公告引发全网热议。 这份针对该校学生李某的处分决定,不仅让一桩跨国人际纠纷浮出水面,更意外揭开了媒体与公众人物在道德评判标准上的深层分歧,其中凤凰网等媒体的态度反差尤为引人注目。 2024年12月,21岁的大连工业大学学生李某因电竞爱好结识37岁的乌克兰退役选手宙斯。 在上海某电竞比赛期间,李某瞒着男友,用男友的钱赴约见面,当晚与宙斯发生关系并拍摄不雅照片。 2025年7月13日,大连工业大学依据其校规,以“行为造成严重社会影响、有损国格校誉”为由,发布了拟给予李某开除学籍的公告,公告一经发布便冲上热搜榜首。 事件曝光后,舆论场迅速分裂成鲜明对立的两派。 支持学校处分的声音主要来自普通网民。 多数网民认为,李某的行为不仅违背婚恋道德,更因对方的公开羞辱让全体中国女性蒙羞。 有网友直言,乌克兰选手的侮辱性言论能引发广泛传播,根源在于当事人自身行为失当,学校的严厉处分是对崇洋媚外风气的必要警示。 他们强调,个体行为一旦突破道德底线并造成群体尊严受损,就应当承担相应后果。 而反对开除的声音则集中在部分公众人物与媒体。 前南方周末记者李海鹏批评社会对李某缺乏良知,认为网民网暴、学校公开处刑的行为“没有良知”。 大V留几手主张“治病救人”,认为开除导致学生“社会性死亡”,违背社会温情包容的原则。 胡锡进则提出,虽然认同李某行为影响校誉,但“有损国格”的定性值得商榷,担心严厉处罚会影响中国的国际形象,更呼吁严惩乌克兰选手而非处分学生。 经济学家宋清辉也认为学校处罚“小题大做”,呼吁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这场舆论交锋中,凤凰网的态度成为争议焦点。 该媒体明确表示反对学校开除决定,称校方是“用迂腐的道德诫命剥夺女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对李某的行为持辩护立场。 然而这一立场与其此前对另一事件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在某虐猫男学生考上公务员事件中,凤凰网曾强烈呼吁“道德考核必须打破分数至上”,明确施压要求开除该男生。 这种反差被网友质疑为“双重标准”:需要道德评判时便强调原则,无需道德约束时便否定标准。 凤凰网等媒体在女性议题上的“宽容”与在男性道德问题上的“严苛”,本质上是对不同议题的选择性解读,以契合特定受众的期待。 同时,性别议题的敏感性放大了道德标准的弹性空间。 部分舆论将女性置于“需要保护”的叙事框架中,下意识降低道德要求,而对男性则更强调“责任担当”,道德评判标准更为严苛,这种隐性的性别滤镜导致了评价失衡。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道德标准在公共讨论中逐渐异化为舆论工具。 当道德成为可以按需取用的“武器”,而非普遍遵循的准则时,公众便会对道德本身产生质疑。 大连工业大学事件中,公众真正不满的并非对个体行为的不同评价,而是部分媒体与公众人物在道德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既要求普通人遵守道德规范,又为特定群体的道德失范寻找借口。 俗称双标! 要知道,部分学生在跨国交往中缺乏平等意识与民族自信,将自身价值依附于外界评价,最终导致行为失当。 而这场风波也提醒我们,健康的公共讨论需要统一的道德基准。 媒体与公众人物作为舆论引导者,更应秉持一致的道德逻辑,避免因立场先行而陷入双标误区。 唯有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道德争议,在坚守原则的基础上保持包容,才能让道德真正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纽带,而非制造对立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