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朝鲜战争战俘协议达成,李承晚却拒绝在协议上签字,还擅自扣押了27000名中朝战俘,毛主席得知后大怒,便问彭德怀:“杨勇兵团在哪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夏天,朝鲜战场的硝烟已经持续了三个年头,双方打得筋疲力尽,战线在三八线附近僵持了两年多,大规模的进攻渐渐减少,停战谈判也终于取得进展,中、美、朝三方在板门店的谈判桌上,经过无数次唇枪舌剑,已经达成了大部分共识,虽然战俘遣返问题仍在僵持,但总体气氛趋于缓和,连签字的日期都基本定下来了。 就在这关键时刻,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却突然采取行动,他拒绝接受任何形式的停战协议,并在6月中旬命令释放2.7万名朝鲜战俘,这些战俘原本属于即将遣返的名单,但李承晚的军队却将他们强行“释放”,实际上是押送进韩军的营地,重新编入部队,这场“释放”行动既是挑战协议底线,也彻底激怒了中朝代表团。 国际社会对这一举动反应剧烈,美军方面也措手不及,联合国军司令克拉克甚至在回忆录中提到,当天清早看见成群的战俘在街头被南韩士兵押解,场面极为混乱,英国和其他盟国纷纷表达不满,批评李承晚破坏和平进程,一时间,原本已经临近完成的谈判陷入停顿。 在北京,毛泽东得知消息后,迅速作出决定,不再急于签字,而是调整策略,准备以一场军事行动回应南朝鲜的挑衅,他要求志愿军在金城方向对南朝鲜军队实施打击,借此打破僵局,金城位于朝鲜中部,是南朝鲜军的重要防线之一,地形复杂,山岭密布,工事坚固。 志愿军方面迅速行动,以第二十兵团为主力,调集五个军的兵力,集结在金城一线,这次作战的准备极为周密,炮兵团进行了数次火力演练,弹药补给也提前到位,志愿军将1100多门火炮分布在各个阵地,从轻型山炮到重型榴弹炮,应有尽有,为了确保突然性,他们在夜间调动部队,避免任何动静被敌人察觉。 7月13日晚9点,金城方向突然爆发出铺天盖地的炮声,志愿军火炮齐射,仅半小时就倾泻了将近1900吨弹药,炮弹在敌军阵地上空爆炸,火光照亮了山谷,烟尘甚至挡住了月光,南朝鲜军队措手不及,前沿阵地瞬间陷入瘫痪,志愿军步兵随后展开攻击,从五个方向同时突破,形成包围之势。 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展现出了极高的协同作战能力,特战小分队提前渗透敌后,切断通讯和补给线,一支小分队夜间潜行至南朝鲜“白虎团”团部,将其一举摧毁,并缴获了绣有虎头标志的军旗,这面军旗后来被送回国内,成为金城战役胜利的象征。 与此同时,志愿军68军成功攻占轿岩山,这是敌军的重要据点,激战中,南朝鲜军不断增援,但由于志愿军火力压制和穿插战术,援军反被各个击破,整个战场上,志愿军炮火不断覆盖,地堡和壕沟被一轮轮炮击摧毁,南朝鲜军防线全面崩溃,部队在混乱中开始撤退。 战斗持续到7月20日,志愿军稳步推进,占领了金城以南160平方公里土地,南朝鲜军在这次战役中损失惨重,四个师基本被打垮,共有五万三千人伤亡,战场上遗留下的装备堆积如山,甚至连刚从美军接收的新坦克也被炸成废铁,志愿军在战斗中缴获了大量物资,包括步枪、机枪、火炮,甚至还有几架被击落的战机残骸。 此次战役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胜利,更在政治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李承晚原本试图通过制造混乱来破坏停战进程,结果反而被打得措手不及,他曾扬言要“单独作战到底”,但在金城战役之后,这种说法变成了笑谈,战败后的南朝鲜军队士气低落,甚至在战后不到三个月内,就发生了一百多起拒绝参战的事件。 美国方面也意识到,继续纵容李承晚只会拖累整个停战进程,美军虽然在战役中并未直接参战,但面对志愿军的猛烈攻势,也未采取实质性的援助措施,金城战役之后,美国态度明显收敛,不再强行拉拢南朝鲜介入谈判,李承晚因此被孤立,只能接受现实,虽然他拒绝在停战协议上签字,但也无法阻止协议的签署。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在板门店正式签署,中朝与联合国军的代表在协议上签字时,专门为李承晚准备了一把空椅子,以示讽刺,志愿军方面的代表神情坚定,而美军代表克拉克则显得沉重,协议签署仅用了十分钟,但背后却凝结了三年的战火与无数生命的代价。 战后,志愿军没有立即撤离,而是继续留在朝鲜,帮助重建,他们修建桥梁、房屋,甚至在1954年朝鲜遭遇饥荒时,将自用粮食分发给朝鲜百姓,1957年,中朝双方开始就志愿军撤离问题进行磋商,到1958年10月,最后一批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返回祖国,结束了长达八年的驻朝历程。 信息来源:人民网——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是如何拉开的;中国军网——金城战役中的志愿军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