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KSD)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7月15日,韩国投资者在港股和A股的累计交易额已超过54亿美元,使中国股市成为韩国散户仅次于美国市场的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尤其是在港股市场,韩国散户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小米集团(01810.HK)、比亚迪股份(01211.HK)和宁德时代(300750.SZ),分别实现了净买入1.7亿美元、9310万美元和6089万美元。与此同时,火爆的泡泡玛特(09992.HK)也获得了3494万美元的净买入金额。
在A股市场,韩国资金的净买入主要集中于比亚迪、华泰证券(601688.SH)和紫金矿业(601899.SH),同时拓普集团(601689.SH)和华夏中证机器人ETF也受到追捧。实际上,韩国散户的投资行为并非一朝一夕的决定,早在2023年2月,KSD的数据显示,韩国投资者对港股的单月交易额激增至7.82亿美元,环比增长近两倍,终结了超过一年对中国股市的净流出状态。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近日披露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在2023年前五个月,韩国持牌机构在香港的证券交易总额超过1.5万亿港元,是去年全年交易额的2.8倍。这一现象不仅显示出韩国散户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活跃表现,更反映出国际投资者对于中国市场的关注回升。
根据景顺全球主权资产管理研究的最新发布,国际投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显著回暖。桥水基金在其二季度投资者信函中指出,截至6月30日,该机构对中国股票的投资策略已从之前的调整转为“适度增持”,其主要理由为政策支持和相对较低的估值水平。
在分析A股市场的变化时,国金证券的2025年中期策略报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自2020年以来,中股和美债成为“最大输家”,反映出中美经济周期的不同。尽管中国经济拥有强大的产品竞争力,但资本回报却难以超出预期。在高管发言时,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称赞中国的供应链为“奇迹”,这一成就正是无数中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失衡日益严重,改变这种局面刻不容缓。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经济领域的重要部署之一是将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这一政策的提出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巨大反响。
此外,随着居民财富增长的重新配置,2021年以前的财富增长主要依赖于房地产,而如今,股市则成为新的财富容纳渠道。这种变化催生了市场对权益市场的关注,特别是指数基金的不断发展。指数基金因其被动跟踪、低成本和高透明度等特点,正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它们在市场波动中常常展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股市的散户交易文化依然显著。在高波动的市场环境下,散户的追涨杀跌现象屡见不鲜。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曾对散户交易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大多数散户的交易行为对未来股价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过度自信和行为偏差使得散户在重大信息发布期间的判断常常出现错误。
为了使股市成为新的财富增长渠道,过去30年形成的交易惯性亟需改变。政策的推动和市场环境的调整相互交织,未来的市场走向值得关注。尽管当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仍在持续进行。
在债券市场方面,首批10只科创债ETF于近日上市,受到热烈欢迎。这些ETF在首日便实现了近300亿资金的单日售罄。数据显示,科创债ETF,如易方达、广发和景顺,分别上涨0.17%、0.17%和0.16%。尽管初始涨幅平稳,但在T+0交易机制的支持下,市场表现异常活跃。
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深交所,科创债ETF鹏华实现了183.61亿元的成交额,换手率高达612.17%;嘉实和富国的成交额也均在百亿以上,换手率分别为530.92%和395.28%。这些数字表明,科创债ETF在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及其吸金能力。
2023年被视为债券ETF的“大年”,截至7月17日,债券ETF的总规模达4315.69亿元。今年2月,债券ETF累计规模突破2000亿元,6月进一步突破3000亿元,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再次攀升至4000亿元大关,显示出市场资金的源源不断流入。对于新上市的科创债ETF,有分析认为它们的稀缺性加上市场的高度关注,可能会催生更多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