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对着魏征厉声责问说:“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和太子的兄弟关系?说不出就杀了你!”魏征一听,脸色不改淡定地回答说:“要是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李世民,公元598年出生,陇西成纪人,唐高祖李渊次子,自幼聪慧过人,精通武艺,尤擅弓马。他18岁随父起兵反隋,617年率军攻克长安,为唐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武德年间,他平定薛举、刘武周等割据势力,虎牢关之战以三千轻骑破窦建德十万大军,威震天下。他身先士卒,收降尉迟敬德等猛将,聚集房玄龄、杜如晦等谋臣,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识人之明。武德九年,他被封天策上将,位高权重,与太子李建成矛盾日深,最终引发玄武门之变。他26岁登基,开启贞观盛世,奠定唐朝百年基业。 魏征,580年出生于相州内黄,家境贫寒,幼年丧父,曾出家为道士,熟读经史,胸怀大志。隋末,他投靠瓦岗军李密,献策十条,虽未被采纳,足见其才。瓦岗败后,他效力窦建德,任中书舍人。窦建德兵败,他归唐,入太子李建成幕府,担任太子洗马,掌管东宫文书。他多次劝李建成以仁德服人,巩固储位,助其平定刘黑闼之乱,然李建成未能从谏,导致局势恶化。魏征以忠直著称,敢于直言,为后世敬仰。 626年7月2日,玄武门事变爆发,李世民率部伏击,亲手射杀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掌控唐朝大权。这场政变源于李氏兄弟权力之争,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占据储君之位,却忌惮李世民的军功与威望,双方矛盾日益加剧。魏征作为李建成幕僚,曾多次建议其以仁德收买人心,化解与李世民的冲突,然李建成未能采纳,导致东宫防备空虚,终酿悲剧。事变后,李世民清算东宫余党,魏征被押至太极殿受审。 李世民对魏征怒斥,责其挑拨兄弟关系,威胁若无合理解释即处死。魏征毫无惧色,坦言自己忠于职责,曾劝李建成勿与李世民争锋,若李建成听从其言,或可避免祸端。此言直指李建成的失策,展现了魏征的耿直与胆识。李世民听后,怒气未消,但对其才华与胆量颇为欣赏,决定赦免其罪,改任其为谏议大夫,负责监察朝政。此举出乎众人意料,也为贞观之治的君臣合作埋下伏笔。 魏征的回答不仅保全性命,还为日后直言进谏奠定了基础。他以职责为重,不因权势而屈服,体现了儒家忠臣的风骨。李世民宽容纳谏,展现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气度。这场对峙,既是玄武门血腥政变的延续,也开启了君臣相得的佳话,影响了唐朝的政治格局。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迅速稳定朝局,赦免李建成部下,安抚人心。626年9月,他登基为帝,改元贞观,迁李渊为太上皇。他裁减冗官,精简中央官员至643人,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629年,他派李靖远征突厥,迫使颉利可汗退兵,接受“天可汗”尊号,唐朝疆域空前辽阔。经济繁荣,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都会,商贾云集,三钱可买一斗米,夜不闭户,犯罪率低至全年仅29人被判死刑。 魏征任谏议大夫,多次直陈李世民过失,累计进谏二百余次。他反对封禅泰山,指出国库未充,劳民伤财;批评宫廷奢靡,劝其以民为本。李世民虽偶有不悦,仍能纳谏,君臣关系为后世称道。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李世民悲痛不已,命建层观悼念。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亲临其宅,叹息失去“人镜”。因侯君集谋反,魏征曾保举之故,李世民怒推其墓碑,取消其子婚约。 649年,李世民服丹药中毒,崩于含风殿,年五十。他临终赐《帝范》十二篇予太子李治,叮嘱轻徭薄赋,勿效己过。李治即位,追封魏征荣誉,修复其墓。贞观盛世奠定唐朝基业,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际遇,成为儒家治国理念的典范,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