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骗了全世界?沉默18天,美军终于承认,在伊朗手里吃了大亏 2025年6月21日,美国出动B-2轰炸机对伊朗三大核设施发动了空袭,随后高调宣布行动获得圆满成功,但随后就被伊朗证实该核设施在两天前已经完成转移,转移的过程被美国卫星完完整整地拍了下来。 这场闹剧的荒诞之处在于,美国情报系统似乎集体患上了“选择性失明”。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6月29日的报告,伊朗在袭击前已将408.6千克丰度60%的浓缩铀转移至秘密地点,而美国卫星从6月19日起就全程记录了纳坦兹核设施的车辆进出情况。 但特朗普政府的尴尬远不止于此。美国国防情报局的机密报告显示,这次空袭仅将伊朗核计划延缓了不到6个月,至于特朗普此前宣称的“彻底摧毁”“几十年无法恢复”等说法,彻底被证明是典型的“嘴炮式胜利”。 伊朗在袭击后第三天就宣布重启福尔多核设施的铀浓缩活动,而这个深藏地下100米的设施,正是美国军方承认“常规武器无法有效摧毁”的硬骨头。 话又说回来,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1980年美军“鹰爪行动”试图营救伊朗人质,结果8架直升机有3架因机械故障在沙漠中坠毁,行动还没开始就宣告失败。 这次空袭伊朗核设施,同样暴露出美军在情报、预案和战术上的多重漏洞。 比如,美军明知伊朗核设施具备抗打击能力,却依然依赖过时的钻地弹;明明卫星已监测到异常活动,却未及时调整作战计划。 五角大楼在袭击后居然宣称“伊朗来不及转移设备”,全然不顾卫星照片上密密麻麻的运输车队。 随后美国媒体迅速扒出了“自导自演”的证据。《华盛顿邮报》6月29日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拉特克利夫在国会简报会上承认,伊朗核设施的地下结构并未被摧毁,所谓“金属转化设施被夷为平地”的说法,不过是为了配合特朗普的政治宣传而编造的谎言。 但这场军事冒险的代价远远超过预期。美国国防部估算,仅B-2轰炸机的单次出动成本就高达210万美元,加上钻地弹和配套情报支持,总花费超过1.2亿美元,却连一台离心机都没摧毁。 相比之下,伊朗转移设备的成本不过几百万美元,这种投入产出比,让美国纳税人的钱打了水漂。 这次行动彻底暴露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困境:既不敢与伊朗全面开战,又无法通过军事威慑迫使对方让步,最后只能靠“空袭表演”来维持颜面。 而美国盟友的反应也耐人寻味:欧洲国家私下批评美国“鲁莽行动破坏地区稳定”,以色列则悄悄降低了对伊朗核设施的公开威胁,生怕被拖入一场没有胜算的持久战。这种“孤家寡人”的局面,与特朗普上任时宣称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形成了辛辣对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