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2000年,江西的一位农民去世后,他的儿子将遗体放进了一口大缸,村民们纷纷指责他

2000年,江西的一位农民去世后,他的儿子将遗体放进了一口大缸,村民们纷纷指责他不孝,没想到三年后,当大缸被打开时,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父亲从床头柜里摸出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坐缸的步骤,原来老人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准备,还专门托人从景德镇买了个高1.2米、直径80厘米的陶缸。   坐缸是赣东北山区保存了上百年的丧葬习俗,朱坞村82岁的老支书朱德旺介绍,村里最后一次坐缸是在1958年,当时是德高望重的私塾先生过世,家人按照他的遗愿进行坐缸,三年后开缸时遗体保存完好。   林观荣生前是村里的赤脚医生,懂些中草药知识,他告诉儿子,坐缸需要用到生石灰、木炭和草木灰,这些材料在农村很容易找到,生石灰能吸收水分并产生高温杀菌,木炭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草木灰则呈碱性,能抑制细菌生长。   2000年,林观荣去世,按照遗愿,林上水和几个亲戚开始准备坐缸,他们先在缸底铺上10厘米厚的生石灰,再盖一层草木灰,遗体清洗后穿上寿衣,保持盘腿打坐的姿势放入缸中。   最难的是固定姿势,林上水用竹条做了个简易支架,让父亲的身体保持端坐,然后在遗体周围填充木炭块,每层木炭之间撒上生石灰粉,填到颈部位置时,再用厚棉被包裹头部,最后盖上缸盖,用黄泥密封缝隙。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邻居朱大妈直接找上门:“你爸一辈子老实,怎么能这样对他?人死了就该入土为安!”更多村民在背后议论,说林家“不孝顺”“搞封建迷信”。   林上水承受着巨大压力,村委会也来过几次,但查了相关政策,发现坐缸并不违法,当时的《殡葬管理条例》只是提倡火葬,对这种传统葬法没有明确禁止,最后村里只能要求他们做好卫生防护。   三年时间转眼就到了,按照习俗要开缸查看,这天一早,不仅林家亲戚,连原本反对的村民都围了过来,当初骂得最凶的朱大妈也拄着拐杖站在人群里。   林上水和堂兄弟小心撬开黄泥,掀起缸盖,一股淡淡的木炭味飘出来,没有预想中的异味,拨开上层的木炭,父亲的遗体呈现深褐色,皮肤虽然干瘪但没有腐烂,五官轮廓依然清晰。   在场的老人们都说这是“坐缸成功”,按照传统,遗体要继续在缸中保存,后人则把这当作祖先的“金身”供奉,林上水在偏房设了个简易灵堂,逢年过节会带着儿孙来祭拜。   弋阳县民俗专家王建平后来专门来考察,他解释说,坐缸能够保存遗体,主要是创造了一个干燥、碱性、缺氧的环境。这种方法在中国南方山区流传已久,是先民在没有防腐剂的年代摸索出的智慧。   关于坐缸是否应该保留,当地也在讨论,支持者认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反对者担心如果推广可能带来公共卫生问题,目前的共识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尊重个人选择。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