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冬,湖北武当山,一男子上山采药路经一处坟地时,忽然听见“吱吱吱”的鼠叫声,他循声望去,见一窝寒号鸟幼崽正窝在坟堆上瑟瑟发抖,鼠头各个冻得通红。 1983年寒冬腊月,武当山脚下的采药人刘翠山踩着冻土往山上走。 经过乱坟岗子听见吱吱叫声,凑近看到几只红鼻头小寒号鸟在坟堆上冻得发抖。 这种灰翅膀鸟儿本该住树洞里,估摸是被大风掀下树的。 刘翠山这个土生土长的大王庄人,祖传信佛心肠软。 他麻溜儿折树枝搭了个草窝,把小东西挨个挪进去。瞅着枯叶子盖的窝不牢靠,怕被风卷跑,他抡起铁锹打算压层土。 这一铁锹下去,“咔哒”戳着个硬物件。扒拉开浮土,红艳艳的木板露出一角。 那年头谁家不稀罕木料?刘翠山留个心眼,把鸟窝盖严实后,将那木板整个儿撬出来。 巴掌宽两米长的厚板沉甸甸,雾里影绰绰有字迹。他没敢细看,藏进灌木丛接着采药去了。 晚饭后刘翠山把木板扛回家冲洗,红底子上金漆描着俩斗大的字,可小学文化的他认不全。 媳妇王梅凑过来一瞧,脸唰地白了:“坟圈子扒出来的晦气玩意儿,赶紧扔喽!”刘翠山偏不信邪,油盐不进地说:“正经木头哪能糟践?”转头就钉在衣柜上当背板。 这块板子在衣柜后头一待就是六七年。 直到1990年深秋,十堰市考古队下乡普查文物,晌午找农户讨水喝,正巧进了刘翠山家院门。 队长老李端着粗瓷碗满屋转悠,眼睛扫到衣柜背面,惊得手一抖:“圣旨!这写着圣旨啊!” 凑近细看更心惊——板子顶头刻“敕谕”俩字,落款“永乐十一年”,正文列着“焚山砍树者斩首”“滋扰道观者充军”之类的禁令。 老李舌头打结地问:“老哥,这背板子卖不?”刘翠山脑袋摇成拨浪鼓:“好好的柜子拆了不成破烂了?” 等老李掏出工作证说明利害,刘翠山才咂摸过味儿:敢情这物件搁家里供着不算数,该归国家管。当下抄起锤子叮咣拆柜门,白送给了考古队。 回城里用仪器一验,老物件显出真容。整块板子取自三百年银杏木芯,涂金刻字足有129厘米高。 细瞧雕工更了不得——九条盘龙穿云纹,边角卷着八十多道莲花瓣,跟《大明会典》记载的皇家工艺严丝合缝。专家一拍大腿:“这是明成祖朱棣给武当山定的铁律!” 史料记着永乐皇帝痴迷道教,尤其看重武当山。 这“圣旨牌”就是他在1413年亲颁的戒律令:凡毁坏山林、滋扰道观的,轻则驱逐,重则送官问斩。牌子上“如律令”三个朱砂红字,比县志里描写的还醒目三分。 老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刘翠山当年只当捡了块好木料,哪晓得是镇山国宝。 政府给这个老实人发了五百块钱奖励,红彤彤的锦旗如今还在他家堂屋挂着。 武当山博物馆接手圣旨牌后,拿恒温玻璃罩供在正厅。当年挖出牌子的乱坟岗,早变成游客打卡的“圣旨坡”。寒号鸟照样在树林里扑腾,只是坟堆早被青石板铺得溜光。 这事过去四十年,刘老汉日子照旧围着药草转。前年十堰电视台拍纪录片寻到他家,八旬老人摸着泛黄的锦旗笑:“啥宝贝不宝贝的,能救几只鸟崽就是福分。” 眼瞅着记者镜头对准后院,他赶紧摆手——当年寒号鸟搭窝的老榆树早枯死了,树墩上摆着他新编的草窝子,落雪天常有山雀钻进去取暖。 问及对献宝换锦旗的念头,老人吧嗒着烟袋咧嘴:“人老如松,心安是福啊。” 信息来源: 武当山博物馆官网《明永乐圣旨牌考据》 湖北省文物局编撰《武当山道教文物辑录》 十堰晚报《圣旨牌发现者刘翠山专访》 CCTV-10《国宝档案·武当山特辑》解说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