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401年解缙得罪了朱棣后,被关了起来。到了永乐13年,朱棣看了名单,看到解缙的

1401年解缙得罪了朱棣后,被关了起来。到了永乐13年,朱棣看了名单,看到解缙的名字,问了句,解缙还活着呢?

永乐十三年冬,北风凛冽 ,宫门紧闭,锦衣卫将一张囚犯花名册呈上御前。朱棣翻阅片刻,目光忽然停在一个熟悉的名字上。

“解缙……还在?”

他语气平淡,不带丝毫起伏,但听在身边纪纲耳中,却如寒刀出鞘,不寒而栗。

这名字,他当然记得。那个少年进士、宫廷才子,曾参与《永乐大典》编纂,文章才情冠绝朝堂,少年时便被洪武帝赞为“神童”。朱棣即位后,更将他列为心腹重臣,进内阁、总纂大典,风头无两。

可解缙的性格,注定无法在皇权世界走得太远。

他狂放不羁,言辞尖锐,屡屡直谏,讥讽太子朱高煦,劝阻远征安南,还公开唱反调,得罪了太多权贵。最致命的是,他站队站错了人,坚定支持长子朱高炽继位,触动了朱棣最敏感的神经。

永乐四年,他被革职查办。人们以为他会就此归隐,不再搅动风云。但他不服,依旧在狱中写诗抨击时政,声声不屈。

时间一晃,到了永乐十三年。他已经在狱中煎熬九年,瘦骨嶙峋,眼神依旧倔强。外头几度换朝换人,他还在牢中熬着冬雪寒风。

那天,朱棣只是扫了他名字一眼,淡淡一句“还在”,就像突然想起一桩未了旧事。

这句话,没有责罚,也没有赦免,只是轻描淡写的感慨。可锦衣卫听懂了,那不是疑问,是命令。 当天夜里,纪纲亲自带人进了牢房。

他们不打算宣判,也没有刑讯,只拿来一壶烈酒,说是皇上赏的。解缙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他没有挣扎,只是默默喝了下去。等酒意上头,他们将他拖出牢房,扔进了宫外雪地。

那个夜晚格外冷,地面冻得像铁,风声呼啸。第二天清晨,雪地上多了一具僵硬的尸体,嘴角还挂着没咽下去的酒渍。

朝廷没有发丧,没有公告天下,只有几句口头传达:“解缙病逝狱中。”

没人为他哭泣,也没人敢悼念。这个曾让《永乐大典》传世的大才子,最终以一口冷酒、半夜雪地,结束了短暂又炽烈的一生。

从盛极一时到孤身而终,只隔了一句“还在?”这样的命运,冷得比雪还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