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

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大印做了一个“留边”,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更是让人连连称赞......[666]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10月27日,周恩来总理接过一方15.7厘米见方的铜胎鎏金大印,仔细端详后露出了笑容。 这方印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每个字的笔画末端,都有一个0.1毫米的细微处理,周总理称之为“给新中国留的发展余地”。 制作这方开国大印的人叫张樾丞,一个从河北小村走出来的篆刻匠人。1883年出生在新河县南小寨村的他,14岁就背着行囊徒步300多里来到北京琉璃厂学艺。 在益元斋刻字铺,张樾丞每天凌晨3点起床研磨朱砂。学徒要先练三年“水印”,把毛笔字反拓在印石上再用刻刀雕刻。别的孩子还在为握刀姿势挨师傅的骂,张樾丞已经能精准复刻汉代官印了。 1905年,22岁的张樾丞完成了一方“仿汉铸印”,连印文与边框之间因铜液流动形成的“粘边”都分毫不差。这方印章后来被金石学家罗振玉看到,评价为“有汉印之魂而无匠气”。 民国初年,张樾丞迎来了人生转折。溥仪将“宣和七玺”等25方御印存放在醇亲王府,张樾丞通过内务府的关系见到拓片后,花三个月时间用寿山石复刻了整套印章。 最绝的是“御书之宝”印纽上的螭龙,他参照太和殿藻井的盘龙造型,让龙须呈现出随风飘动的弧度,这套仿品工艺如此精湛,连日本学者原田淑人都误认为是真迹。 1917年,鲁迅筹印《域外小说集》时特意找到张樾丞刻制版权章。鲁迅要求印章“要有秦汉气韵,又不能太像古董”,张樾丞最终选用介于缪篆与楷书之间的字体,还在印面右侧故意刻出两道“崩痕”模拟古印效果。 1925年,梁启超为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订制印章,特意嘱咐要用“最时新的刻法”。张樾丞创造性地把新娘名字的“曼”字下部拉长,与新郎“摩”字的撇捺形成鸳鸯交颈的造型。 1949年6月,已经66岁的张樾丞接到了一个特殊任务。两位干部带来周总理亲笔写的印文,要求“既要庄严大气,又要体现人民性”。 老人连续七天闭门不出,试刻了仿秦印、汉篆、九叠文等十几种样式。最终选定的宋体暗藏玄机,横画收笔处的“留边”设计,竖笔末端的“垂露”处理,既保持了传统韵味又体现了时代特色。 这种被称为“新宋体官印”的创新设计,后来成为新中国各级政权印章的标准制式。张樾丞用一生的功力,为新生的共和国刻出了第一方印。 1950年,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带着苏联专家来到琉璃厂,请张樾丞修复一方破损的战国铜印。面对缺失三分之一的印面,老人花三天时间观察断口处的金属结晶纹路,用“反推法”成功补全了文字。 三个月后老人离世,治丧委员会发现他生前最后一方作品竟是未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化字印章。这是老人为汉字改革提前做的技术储备,体现了一个匠人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 他独创的“留边”技法,不仅是精湛工艺的体现,更成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与时俱进的生动注脚。这个细节让人明白,真正的匠人从不只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时代精神的诠释者。 中央档案馆《开国大印档案研究》(2009年公开档案) 《国家记忆:共和国珍贵档案实录》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