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真的越想越堵得慌!拿着国家经费出国深造,顶着清华的光环搞研究,转头就站到英伟达的镜头前说“团队更强了”,换谁看了能不窝火?
6月28日,朱邦华和焦剑涛,两位从清华走出来的顶尖科研人才,在朋友圈晒出与英伟达老板黄仁勋的合照,宣布要加入英伟达,一个担任首席研究科学家,一个从事通用人工智能相关研究工作。 这消息一传出,网友们瞬间炸了锅,各种议论铺天盖地而来。 朱邦华,1995年出生,17岁就凭借优异成绩考入清华电气工程系,本科时就展现出非凡的科研天赋。 2016年,他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深入研究强化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读博期间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还在谷歌、微软实习,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焦剑涛也毫不逊色,2007年进入清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11年荣获清华特等奖学金,之后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专注于机器学习和统计学习理论,还拥有创业思维。 2023年,他俩合伙创立AI初创公司Nexusflow,主攻生成式AI,短短9个月就拿到1060万美元融资,推出的开源模型在多项性能测试中表现出色。 这样两位优秀的人才,本应是国内科研领域的中流砥柱,可如今却要为美国的英伟达效力,怎能不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 要知道,培养一个顶尖科研人才,国家花费了多少心血和资源啊! 从小学到大学,再到提供各种科研项目和留学深造的机会,这背后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 就拿清华来说,每年国家投入大量经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目的就是希望能培养出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的人才。 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在科技高地硅谷,有超过2万名清华校友在那里工作;在全球AI领域引用量排名前100的学者里,有47人本科是在中国高校就读的,但大部分如今都在美国开展科研工作。 朱邦华和焦剑涛的离开,只是这庞大人才流失现象中的一个缩影。 再看看英伟达,作为全球AI芯片领域的巨头,占据了全球80%的AI芯片市场,构建的CUDA软件生态被200多万开发者使用,涵盖自动驾驶、医疗影像等15个热门领域。 公司汇聚了全球1200多名AI领域的顶级研究员,科研氛围浓厚,每周都会举办跨领域研讨会,让不同背景的专家相互交流、快速迭代技术方案。 而且,英伟达内部还有个“清华系天团”,从深度学习框架PyTorch的核心开发者贾扬清,到神经网络压缩领域的先驱韩松,这些前辈能为后来者提供经验和协作机会。 相比之下,国内的科研环境确实存在差距。 有调查显示,国内科研人员平均每月要花8天时间处理行政事务,相当于每年少做3个月研究;硬件资源也紧张,某985高校AI实验室的GPU数量,可能还不及英伟达一个普通项目组的配置。 在这样的对比下,部分网友表示理解两人的选择,认为科学无国界,顶尖人才去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无可厚非,他们还承诺公开研究成果,推动全球AI技术进步。 但更多的网友却感到愤怒和失望,觉得国家投入大量资源培养他们,结果却为他人做嫁衣,尤其在中美科技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AI技术在军事、国防等关键领域作用巨大,这无疑是将宝贵的技术资源拱手让给了竞争对手,实在是“教育资源错付了”。 朱邦华和焦剑涛的选择,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们不能仅仅指责他们,更应该反思如何改善国内的科研环境,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让更多的顶尖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优秀人才在国内发光发热,推动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