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68年12月6日,国家总理周恩来正在接待外宾,可忽然要终止会谈,于是在走廊里

1968年12月6日,国家总理周恩来正在接待外宾,可忽然要终止会谈,于是在走廊里失声痛哭,发生了什么?[凝视] 1945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36岁的郭永怀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外的事,他把自己15年来积累的所有研究资料,一页一页扔进了壁炉。 这些珍贵的科研成果,足够让他在美国当上终身教授,过上优渥的生活。 妻子李佩急得直跺脚:“这些东西能让你在美国站稳脚跟啊!”郭永怀却摇摇头:“钱学森被扣留就是前车之鉴,只有把这些东西烧了,美国人才不会怀疑我,我才能回到祖国。” 果然美国政府很快把他列入了禁止出境的黑名单,整整8年,郭永怀被困在美国,心急如焚却无可奈何。直到1956年,他才终于带着妻女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临走前,海关人员扣押了他仅剩的笔记本,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宝贝早就刻在了这位科学家的脑子里。 回到祖国后,郭永怀立刻投入到“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那时的中国,连汽车都造不好,更别说核武器了。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最艰苦的是在青海的核武器试验基地,那里海拔3800米,冬天气温能到零下40度。54岁的郭永怀经常因为高原反应喘不过气来,但他从来不喊苦。 为了不耽误工作,他甚至把床上的褥子都撤了,直接睡在钢丝床上,这样被硌醒后就能马上起来继续干活。 那个年代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科研人员每顿饭只有一个馒头和一碗菜汤,饿得实在受不了,有人就偷偷捞实验用的变压器油来炸青稞面充饥。 没有先进的计算机,郭永怀就和年轻人一起用算盘计算核爆炸的复杂数据,深夜的实验室里,算盘声经常响到天亮。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即将试爆,关键时刻,郭永怀提出了“两套方案同时进行”的保险做法,确保万无一失。 当蘑菇云在戈壁滩上升起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只有郭永怀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因为过度劳累而昏睡过去。 工作太忙,郭永怀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1968年,女儿郭芹从内蒙古插队的地方写信回家,说脚被冻伤了,想要一双棉鞋。 郭永怀看到信后,愧疚地回复:“布鞋暂时没有,你把脚的尺寸画下来寄过来,爸爸一定给你买。” 可是这封信,成了他写给女儿的最后一封家书。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返回北京,准备参加第二天的重要会议,他带着氢弹试验的最新数据,这些资料事关国家机密,容不得半点闪失。 飞机起飞后不久就遇到了恶劣天气,在距离首都机场400米的高度上,飞机突然失控坠毁。生死关头,郭永怀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抱在一起,用自己的身体保护着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 当救援人员费力地分开两人的遗体时,那个公文包完好无损地出现在大家面前,里面的资料一页都没有损坏。 周恩来总理得知消息后,当场就哭了,这位见过无数大风大浪的老人,为一位科学家的离去而泪流满面。 郭永怀牺牲时只有59岁,他是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唯一的烈士,从青岛的农村娃到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从美国的优渥生活到戈壁滩的艰苦岁月,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爱国。 他对女儿说过:“以后天上会多一颗星星,那就是爸爸送给你的礼物。”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颗他参与研制的“星星”终于飞上了天空。 2018年,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212796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在浩瀚的宇宙中,这颗星星将永远闪烁,就像他的精神一样,永远照亮后人前行的路。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是什么支撑着这些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奉献。 郭永怀用自己的选择给出了答案:所谓家国情怀,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烧掉半生心血时的决绝,是高原帐篷里彻夜不眠的坚守,更是生死关头仍要保护国家机密的责任。 你觉得,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还需要郭永怀这样的科学家精神吗?   信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得知他殉职的消息,周总理罕见地临时中止接见外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