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引发外媒重大关注!美国恐怕也要倒吸一口凉气了!7月10日,外媒报道称,中国的“飞

引发外媒重大关注!美国恐怕也要倒吸一口凉气了!7月10日,外媒报道称,中国的“飞天-2”高超音速导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外媒表示,这款导弹采用先进的双模推进系统,飞行速度可达15马赫。它由煤油和过氧化氢驱动,重量更轻,性能更智能,而这使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领先于美国。 2024年7月10日,一则来自中国的消息,让全球防务圈和媒体圈都安静不下来。 主角的名字叫“飞天-2”,一款高超音速飞行器。 据说这款武器的技术细节公布后,远在大洋彼岸的五角大楼或许真的会感到一丝寒意。 这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它又可能如何改写未来的游戏规则? 飞天-2最核心的突破,在于它的动力系统,这几乎是一场空天领域的革命。 它所搭载的火箭基组合循环发动机(RBCC),是全球首款真正实用化的双模态推进系统。 这台发动机巧妙地将煤油和过氧化氢作为燃料,实现了从0到15马赫的宽广速域飞行。 它的工作模式很聪明:起飞时,它像传统火箭一样获得巨大推力;速度突破3马赫后,系统无缝切换到亚燃冲压模式;当速度超过6马赫,则进入效率更高的超燃冲压状态。 整个切换过程据说能在0.78秒内完成,平顺得几乎没有顿挫,更不会熄火。 也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当年备受瞩目的美国X-51A验证机黯然失败,而飞天-2显然已经跨过了这道门槛。 更有意思的是它的燃料选择。 飞天-2没有追求听起来更先进的液氢,而是选择了普通的煤油和过氧化氢。 这套组合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效果却出奇地好。 它的重量比传统火箭燃料轻了40%,成本更是只有液氢的十分之一。 这意味着,高超音速打击不再是需要小心翼翼维护的“奢侈品”,而是可以依托现有航空燃油体系大规模部署的常规武器。 燃料更轻,也意味着能携带更多载荷,射程和威力自然水涨船高。 为了确保这颗“心脏”在极限速度下稳定工作,飞天-2还应用了“变结构进气”技术。 进气道可以根据飞行速度和高度智能调节形状,始终将燃烧效率维持在95%以上,彻底解决了高速飞行中因进气不足导致的动力中断问题。 技术的突破,直接带来了战略平衡的动摇。 飞天-2最让对手头疼的,是它那难以预测的飞行轨迹。 它可以在大气层内外反复进行“水漂式”跳跃,结合全程可控的“蛇形机动”,任何现有的反导系统都很难计算出它的弹道并进行拦截。 无论是“萨德”还是“爱国者”,在它面前的拦截窗口都短得可以忽略不计。 更有甚者,它具备以15马赫高速爬升的能力,可以在中段直接迎击来袭的洲际导弹,其拦截效率远非地面部署的“萨德”可比。 对于高度依赖航母战斗群的美国海军而言,飞天-2的出现更像一个噩梦。 航母的“宙斯盾”系统构筑的防御圈半径不过1000公里左右,而飞天-2从中国沿海发射,其超过5000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整个西太平洋。 当它在大气层边缘以飘忽不定的轨迹高速袭来时,航母几乎没有反应时间,瞬间从海上堡垒变成了移动靶。 如果将这套动力系统放大到东风-26的尺寸,搭载核弹头,理论上能在40分钟内抵达全球任何角落。 此外它还能搭载电子战模块,在高空直接瘫痪敌方的卫星通信,实现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不过,飞天-2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款导弹。 它验证的技术平台,为中国未来的空天装备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比如,外界猜测中国的下一代战斗机(或许是歼-36)可能移植这套动力系统,实现在2万米高空以2马赫巡航,必要时还能开启超燃冲压模式,短时间冲刺到8万米高空和4马赫极速,这将彻底改写空战规则。 同样的技术也可以用于发展空天飞机,未来在太空中部署能够快速响应的平台,无论是应对X-37B还是“星链”的潜在威胁,都将拥有更多主动权。 这并非简单的“弯道超车”,而是在技术路线上的一次“换道”。 当美国还在为液氢燃料的储运安全和高昂成本苦恼时,中国用更务实的煤油方案实现了目标。 这恰好印证了钱学森那句名言:“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飞天-2展现的正是中国科研从“跟随”到“并跑”,再到在某些领域开始“领跑”的现实。 当然,中国一贯强调,其国防力量的发展完全出于防御目的,不寻求挑战谁。 但对于那些曾经习惯了技术代差优势的国家来说,飞天-2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过去的优势并不能保证永远领先。 这背后,是何国强总设计师等一代代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他们用自己的奉献,为中国在未来的空天竞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西工大“飞天二号”发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