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悲催了!”7月4日,河南郑州,男子一大早开车,刚坐进车内,就闻到一股恶臭!他以为是空调,急忙开窗通气,结果,仅仅25秒之后,男子实在受不了,赶紧下车透气,结果,刚下车就晕倒了!被硬生生“臭晕”了!4S店:确实有异味,可能蓄电池漏液,需等厂家鉴定! (信源:新黄河——男子开车瞬间被臭晕!医院标注中毒?4S店:恶臭来自车内,蓄电池漏液可能有异味) 一名男子进入车内,一股怪异的恶臭扑面而来。他起初误以为是空调管道排出的污水,甚至凑近去闻了闻。然而,当他坐进车内后,臭味的真正源头才得以显露——原来是密闭的车厢所致。 他本能地按下车窗,想让空气流通一下,但从上车到下车,不过25秒,周先生就感到呼吸困难,几近窒息。他刚迈出车门,身体便不受控制地向后倒去,后脑勺重重着地,随即不省人事。 家人紧急将他送往医院。然而,经过一系列脑部CT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却令医生也感到惊讶:周先生身体并未发现任何病变,也排除了突发疾病的可能性。 所有线索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推测——中毒。究竟是什么样的气味,能在短短半分钟内击倒一个健康的成年人? 为了解开谜团,周先生将这台“肇事车辆”送到了4S店。那股浓烈的臭味,连见多识广的维修师傅也直皱眉头,坦言“难以形容”。 经过仔细排查,罪魁祸首迅速浮出水面:车辆的蓄电池出现了漏液现象。4S店透露,蓄电池通常需在300度以上的高温环境下才会产生异味。这不禁令人疑惑,一个看似普通的蓄电池,为何会引发如此剧烈的反应? 这背后潜藏的危险,远比人们所预想的更为严峻。普通铅酸电池的电解液主要成分是硫酸,一旦发生泄漏,挥发出的二氧化硫等气体将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和剧毒。 大家的好奇心也被点燃,纷纷追问:“到底是什么牌子的车,这么‘优秀’?赶紧公布出来让大家避雷。”也有人借机重提新能源车的安全问题,表示“又多了一个不买电车的理由”。不过,撇开这些争议,事件本身暴露出的产品安全隐患,才真正值得深思。 从法律上讲,周先生的遭遇绝非一句“倒霉”就能了事。根据国家“三包”规定,汽车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保证其产品质量。 如果周先生的车还在包修期内,他完全有权要求厂家免费维修并赔偿损失。即使车辆过了三包期,事情也没完。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民法典》,因产品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不合理缺陷而造成损害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依然要承担侵-权责任。 更进一步看,如果蓄电池漏液并非个案,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设计或制造缺陷,那厂家的麻烦就更大了。 法律明确规定,产品投入流通后发现存在缺陷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必须立即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等措施。 倘若明知产品有缺陷却不作为,导致他人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受害者甚至有权请求惩罚性赔偿。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可能涉及行政处罚乃至刑事责任。 这起事件给我们结结实实地敲响了警钟: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安全,永远是那根不可触碰的底线,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对普通人来说,买车时多关注一下安全性能,远比纠结那些花哨的功能重要得多。 那么,除了寄希望于厂家和4S店的良心,作为消费者,在日常用车时,我们又能如何主动识别和规避这类看不见的风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