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试想一下,2019年那年,如果担任乌克兰总统的是季莫申科,不是泽连斯基的话,俄乌

试想一下,2019年那年,如果担任乌克兰总统的是季莫申科,不是泽连斯基的话,俄乌冲突还会发生吗?我的答案是不会。 2019年的乌克兰大选,回头看更像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岔路口。 若彼时站在世界舞台之上的并非泽连斯基,而是季莫申科,俄乌之间的矛盾,是否还会如当下这般呢? 这个问题,答案或许就藏在两位领导人截然不同的政治底色里。 这不只是一场“谁更好”的辩论,更是对一个夹缝中的国家,究竟需要何种生存智慧的深刻拷问。 首先得承认,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就是它的宿命。 它被夹在俄罗斯和西方之间,历史与文化犬牙交错,注定无法彻底倒向任何一方。 无论谁上台,北约东扩与俄罗斯安全焦虑这对根本矛盾都不会消失,这是冲突的结构性根源。 也正因如此,乌克兰的国家安全异常脆弱,内部亲俄与亲西方势力撕裂,凝聚共识难上加难。 再加上军事和经济实力远逊于俄罗斯,高度依赖外部援助,其处境无异于在刀尖上跳舞。 而季莫申科,恰恰是刀尖上跳舞的高手。 这位政治老将,在乌克兰政坛摸爬滚打近三十年,两度出任总理,经历过2004年“橙色革命”的喧嚣,扛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也亲眼目睹了2014年克里米亚的丢失。 这些经历让她对乌克兰的脆弱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深知这个国家必须在夹缝中求存。 她对俄罗斯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 季莫申科从不彻底反俄,反而务实地强调,乌克兰与俄罗斯在经济、尤其是能源上是“分不开的邻居”,主张合作而非对抗。 比如2009年,她顶着国内巨大的民族主义压力,与俄罗斯签署天然气协议,避免了国家因能源断供而瘫痪。 即使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后,她虽公开谴责,却没有像后来的政客那样高喊“武力收复”,而是主张通过国际制裁与外交谈判施压,策略更显柔韧。 进一步看,季莫申科对西方也保持着老练的警惕。 她很清楚,西方那些漂亮承诺的背后,全是地缘政治的算盘。 2008年,当国内亲西方势力高呼加入北约时,正是她顶住压力,在与普京会晤时表态“乌克兰是否加入北约需全民公决”,既安抚了国内情绪,也避免了直接刺激俄罗斯。 她能在普京面前从容谈判,也深谙欧盟与美国的底线,这种在东西方之间周旋的能力,让她处理国际事务时更加游刃有余。 在内政上,她同样深知弥合分裂的重要,2019年竞选时甚至提出修改宪法,将总统制改为议会制,试图从根本上缓解权力过于集中带来的撕裂。 相比之下,泽连斯基就显得有些外行了,他在政坛上的角色转换得太快了,显然缺乏足够的经验。 他对俄罗斯的认知似乎过于简单,而治国毕竟不是演电视剧,光靠激情和口号远远不够。 上任后他几乎一边倒地投向西方,公开宣称“加入北约是必然选择”,直接踩上了俄罗斯最敏感的安全红线。 谁知2021年他与拜登会晤,公开要求美国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后,俄罗斯便在边境陈兵十万,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直接的导火索。 他对西方也缺乏警惕,一度中止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导致乌克兰在冲突爆发前就陷入能源困境,间接削弱了自身的抵抗力。 他承诺的反腐,结果亲信卷入丑闻;他推动的“入约”,却并未换来真正的安全保障。 这样的统治方式,不但没有把全国团结起来,反而加剧了国内的矛盾,给外国势力以可乘之机。 那如果季莫申科执政,冲突就真的不会发生吗?恐怕未必。 只要乌克兰继续向西靠拢,俄罗斯的反制就不会停止。 可冲突的形式和烈度很可能会大不相同。 季莫申科的存在,或许能将一场全面战争,转化为一场烈度更低、更可控的“冷对抗”。 她可能会采取一种“渐进式西化”:一边与欧盟深化经济合作,另一边却维持与俄罗斯的能源关系;在顿巴斯问题上,她更有可能重启明斯克协议,用政治妥协换取停火。 这种策略虽不能根除矛盾,但至少能为国家争取时间和空间。 此外季莫申科的个人关系网也能成为乌克兰的缓冲带。 她与默克尔等欧洲领导人私交甚好,在欧盟内部有一定话语权,这或许能为乌克兰争取到更有效的援助和斡旋,迫使俄罗斯在行动前三思。 她知道怎样才能在这场博弈中,寻找最好的出路,而不是以“英雄”自居,最后把自己的国家变成了一颗棋子。 历史无法假设,乌克兰人民在2019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但回看这段历程,一个“政治老手”和一个“政治素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懂得在钢丝上跳舞,而后者却容易把钢丝当成舞台。 在如今的僵局下,泽连斯基与俄罗斯已积怨难解,而军人出身的扎卢日内是强硬派,波罗申科更是铁杆亲西方。 数来数去,反倒是季莫申科那种不极端、不冒进的务实立场,让她在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沟通中,都保留了一丝成为桥梁的可能。 对身处地缘政治夹缝中的小国而言,领导人最重要的品质或许不是“英雄气概”,而是在看清现实后,仍能为国家争取最大生存空间的“清醒”。 政治智慧,有时恰恰体现在那份柔韧与克制,而非一味的强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