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想来中国阅兵!眼看美国连续3次解除对中国的限制,频繁示好中国,法国总统马克龙坐不住了!他在7月4和外交部长王毅的会晤当中明确表达出期待再次访华的意愿,并强调了两国在多边主义、全球治理等议题上的合作。因此,他对于收到中国的邀请函,邀请他出席在9月3日举行的盛大阅兵仪式,非常期待! 最近国际上的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一向以“硬汉”形象示人的美国,竟在七月伊始,一反常态地连续三次对华“松绑”,解除了对芯片设计软件、乙烷和飞机发动机的部分出口限制。 这些可不是无关痛痒的小物件,而是过去其用以“卡脖子”的重磅筹码。 而就在美国态度转圜的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公开表示,非常期待收到中方邀请,出席九月那场盛大的阅兵仪式。 一位西方大国元首,如此高调地对中国阅兵表达向往,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外交算盘? 美国之所以服软,并不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理由。 这场看似充满戏剧性的变化,正在悄然重塑世界力量的格局。 为何美国会突然来个态度大转变? 这要从它屡试不爽的“脱钩”策略说起。 过去芯片设计软件、乙烷和飞机发动机是美国制衡中国的三张王牌。 谁知道,这张牌一出,不但没有阻止中国前进的步伐,还把自己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例如,在芯片设计软件领域,限制出口确实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初期的困难,但并未使其停滞,反而倒逼产业在“绕路”中寻求自主突破。 另一方面,美国公司的收益也因此直线下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再看乙烷,美国近半数的乙烷出口都依赖中国市场,限制令一下,大量满载的货船在墨西哥湾排起长队,无处卸货,美国能源企业叫苦不迭。 航空引擎方面的限制就更让人难堪了,原本是为了给中国的大飞机工业制造一个障碍,但中国自己的工程还在继续,而波音和美国公司却已经“饿得发慌”了。 因此这次解除限制,与其说是主动示好,不如说是被逼无奈的现实选择。 从更深层次来看,它更多地是为了应对中国的一系列反制手段而做出的消极反应。 从稀土出口管制,到更具冲击力的“原油反击拳”——自今年三月起,中国连续三个月对美国原油零进口。 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之一,中国的这一釜底抽薪之举,直接将美国的海外原油出口量打至两年来最低点。 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按捺不住,公然喊话,希望中国能够增加美国石油的购入量。 更深远的是,中国并非一时意气,而是有备而来,早已通过拓展俄罗斯、中东等供应渠道确保能源安全,同时积极推进人民币石油结算。 这不仅是对美国“断供”的有力回击,更是在不动声色地侵蚀美元的能源霸权根基。 而就在美国骑虎难下之际,大西洋对岸的欧洲也正感受着另一重压力。 美国正计划对欧盟的农产品、汽车、钢铝等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最高税率可达45%甚至70%,无异于一场赤裸裸的贸易绞杀。 这对于本就步履蹒跚的欧洲经济,特别是严重依赖出口的德国,堪称毁灭性打击。 德国中央银行行长甚至发出了这样的警告:这一举动将会引发新一轮的经济萎缩。 在美国不断施压的情况下,内部分裂的欧盟很难组织起一套完整、高效的应对措施。 正是在此腹背受敌的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才急于向东看。 法国自身同样面临内需不振、经济承压的困境,此前中国对法国干邑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更是直接引发了行业性大规模抗议。 内外交困之下,马克龙频繁向中国示好,大谈“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强调避免阵营对立,意图将中国引为外援,形成一种“政治+经济”的双重保险,以平衡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 因此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一是要中法联合起来,共同抵制霸权,反对阵营对立;其二,渴望中国加大对法投资,为法国高端消费品和金融市场注入活水; 中法两国的合作着实有着深厚的根基。 法国的空客飞机、红葡萄酒以及诸多奢侈品,皆为中国人所喜爱。 同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电器在法国也日益流行起来。 中法两国还联袂发表了一份有关人工智能的宣言,该宣言赢得众多国家的支持。 而在合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协调的声音。 法国一方面提倡与中国的合作,另一方面将航空母舰停泊在菲律宾,同时也对欧盟征收新能源车辆的关税表示支持。 这种“两面下注”的姿态,中方洞若观火,并且明确要求法方拿出修复关系的切实诚意。 说到底,无论是中美博弈,还是中法互动,其本质都是一场围绕国家利益的棋局。 中国很久以前就不再是任人摆布的国家了。 谁是真心合作的伙伴,我们敞开大门;谁若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企图将中国当作博弈的棋子,我们绝不接受。 在这场全球经济与外交的变局中,美国的被迫让步和欧洲的战略转向,都清晰地指向同一个事实:一个更加复杂、多极化的世界秩序正在加速成型,而中国无疑是这场变革中的关键变量。 未来的世界,还会有更多无法预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