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省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邀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青年报记者:
标准化是创新成果加速显现高效扩散的过程,通过标准引领,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请问,山东是如何推进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建设的?下一步如何打算?
郭朝波:近年来,省市场监管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持续推动机器人产业领域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
一是强化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协同联动。充分运用标准化政策措施、标准创新平台等,推动技术创新与标准研制一体化发展。制定出台《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战略协同发展若干措施》,完善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推动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应用同步开展。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在科研、人才方面的优势,搭建山东省电力机器人等32个共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有效对接科技和产业资源,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
二是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化技术攻坚。聚焦机器人产业标准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创新部署《工业及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标准化战略性重点项目,依托省内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组建攻关团队,针对机器人产业领域技术标准和发展态势开展深入研究分析,并结合山东实际初步形成工业及特种机器人标准体系规划,进一步便利山东机器人相关企业科学制定标准化创新发展战略,为工业及特种机器人产业领域提档升级提供标准保障。
三是加强机器人产业领域标准制修订。以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为导向,围绕装备制造、智能家电、智慧农业、设备巡检等领域,“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机器人产业领域各类标准139项。山东企业主导制定的《民用轻小型固定翼无人机系统飞行性能试验方法》国际标准,统一了民用固定翼无人机系统的飞行性能测试方法,对保障无人机安全飞行起到了关键作用;参与制定的《机器人自适应能力技术要求》国家标准,首次定义了机器人自适应能力,并详细阐述其技术要求,有效促进中高端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认真落实《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部署要求,大力支持省有关单位在协作、巡检、水下机器人等优势领域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对主导制修订高水平国际、国家、地方标准的单位加强资金奖补,加大标准实施与应用力度,为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标准基础。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市场应用是关键驱动力。请问,山东如何将机器人产品更好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下一步有何打算?
王茂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应用。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山东始终坚持应用牵引、协同创新,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推广应用作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在巩固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加快向农业、矿业、医疗、安全、社会服务等领域延伸,不断挖掘和培育新型场景,持续扩大机器人应用范围。
一是深入实施“机器人+”行动。坚持生产端与应用端协同共进,累计遴选推广农业机器人、公安应用机器人、矿山机器人等应用场景50多个,刺参采捕、草莓采摘、智慧勘察、井下搬运等工作有了贴心的智能帮手。目前,正在组织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推荐工作,积极争取国家试点项目落户山东。
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将机器人创新产品、创新软件列入首台(套)技术装备和首版次软件支持方向,通过保险补偿降低企业新产品推广风险。威高一体化骨科手术机器人、遨博智能协作机器人、胜利石油高空管柱操作机器人等一批产品入选推广目录,快速得到市场认可。利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奖补资金,支持了一批采购机器人的技改提升项目,形成了鼓励应用、支持应用的鲜明导向。
三是加快促进产业合作交流。指导成立山东省机器人行业协会,举办山东省机器人大会、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合作发展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营造优良的机器人产业发展环境,积极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到山东共谋发展。
下一步,山东将在应用场景拓展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动机器人产品走进千行百业、融入千家万户。一是深耕全领域应用。在危险岗位替代、智能巡检、监管执法、应急救援、医疗康养、文旅消费等领域探索创新应用实践,推动机器人技术在重点领域实现全场景渗透。二是打造场景创新生态。开展机器人创新创意竞赛,征集场景应用新构想。实施数字化转型揭榜挂帅试点,鼓励企业广泛应用机器人产品。三是推动机器人走进群众生活。支持全省博物馆、艺术馆、旅游景区、校园植入机器人元素,鼓励有条件的市规划建设机器人展览馆,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
相信随着各类政策红利和场景红利的持续释放,山东将加快成为全国机器人应用的新高地。
新黄河记者:
机器人产业是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融合的产物,请问,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推动机器人产业融合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如何加强各环节间的协作配合?
王茂庆:机器人技术涵盖机械工程、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数十个学科领域,需要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整合资源,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围绕行业所需、企业所急,面向工业制造、生活服务、特种作业等领域,优化布局一批机器人中试平台,为人工智能算法验证、核心部件可靠性测试、整机性能优化提供专业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市和企业争创国家机器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为前沿技术构想提供从“概念”到“原型”再到“产品”的过渡服务。推动浪潮海若等单位建设机器人训练场,组织用户开展任务训练与数据测试,助力企业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创新成本,加速技术成果转化落地。
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聚焦机器人产业,实施一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催生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实施人才引领型企业工程,做强企业家、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产业领域“五支人才队伍”。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积极解决行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问题。
三是提升推广应用能力。围绕机器人产业链组织开展产学研精准对接和新产品新技术推介活动,推动技术突破向产业优势转化。深入挖掘山东场景应用丰富优势,联合农业、民政、住建、公安等有关部门,广泛征集机器人产品应用需求清单,畅通供需对接渠道,推动机器人产品在更多场景落地应用。
(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