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彭总在被关押期间,曾对工作人员感慨:“我现在很思念刘坤模同志。”他老人家在最困顿时期,竟然念念不忘的是这位前妻,不由得引起众人的好奇和疑问。 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期间因直言批评“大跃进”中的浮夸风和人民公社化问题,触怒了毛泽东,不久后被撤销了一切职务,彻底跌入了政治低谷。 回到北京后,他搬出了中南海,住进了“吴家花园”,那是一处偏僻的住所,远离了权力中心。 他白天种菜散步,晚上常常一个人坐在屋檐下沉思,就在这样沉默而孤独的日子里,他有一天突然对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话:“我现在很思念刘坤模同志。” 这句话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刘坤模只是他早年的妻子,两人早在延安时期便已分开。 他已经娶了浦安修为妻,为何在这个阶段,想念的却是那个已经几十年未曾真正生活在一起的女人,这一份深情背后,藏着一段极为复杂又动人的往事。 彭德怀与刘坤模的婚姻始于1922年,那年他二十四岁,刚刚离开部队回到湖南老家,家中长辈希望他早日成家,他认识了刘坤模的哥哥刘玉峰,两人交情很深。 刘坤模那时只有十二岁,是个刚刚长成的小姑娘,因为年幼家人起初不同意,后在彭德怀坚持下,婚事才得以成就,婚礼按传统进行,八人大轿抬进门。 婚后,他没有把年幼的妻子当作劳力使用,而是悉心照料,每天清晨起床做饭,晚上教她识字写字,他告诉她,女子也应有本事,要能养活自己,他亲手给她写下名字“刘坤模”,鼓励她做女中楷模。 三个月后,彭德怀到长沙报考湖南陆军讲武堂,自此走上了军旅道路,从此两人聚少离多。 尽管如此,他对刘坤模始终不忘,每次回乡或驻防附近,都会安排她读书,并抽空接她同行,他将她送入女子职业学校学习,鼓励她自强,在南县驻军期间,他还特意安排房屋供她暂住,每日督促她学习。 1928年,彭德怀参与组织了平江起义,从此走上彻底的革命道路,他让刘坤模离开部队,回到湘潭老家,这一别就是十年,这十年间,刘坤模因彭德怀的身份而备受牵连。 她辗转于各地求生,躲避国民党追捕,她改名换姓、四处流浪,甚至一度靠讨饭度日,她曾在南华女中短暂就读,不久后被人认出身份,只能仓皇离校。 她几次找到教书机会,也都因身份暴露而被辞退,她试图从报纸和朋友那里了解彭德怀的消息,却始终杳无音讯。 1935年前后,她到了上海,又辗转到武汉,遇到了时任教育工作者的徐任吾,在极度困苦之下,她接受了这位善待自己的男人,两人组成了家庭,育有一女,彼时她25岁,人生走到了无路可退的阶段。 1937年,平型关大捷让彭德怀声名大噪,刘坤模在报纸上看到他,心中震撼不已,她写信寄往八路军总部,彭德怀收到信后迅速回信并安排她前往延安。 不久后,刘坤模便带着弟弟和侄儿一同前往延安,在那里与彭德怀重逢,两人分离十年,再见时已是物是人非。 在延安,彭德怀很快得知刘坤模已育有子女,心中悲恸,却未责怪,他了解她这十年的艰难生活,也清楚她的决定不是出于背叛。 他劝她回武汉照顾孩子,刘坤模拒绝,她不愿回到过去的生活,也不想对丈夫造成麻烦,她选择留在延安,继续革命工作。 1940年后,刘坤模在延安参加妇女工作,后与一位老红军结为伴侣,生活逐渐安定,彭德怀则娶了浦安修为妻,尽管他们不再是夫妻,但彼此的关心从未断过。 他始终称她为“小妹”,她则视他为最亲近的亲人,在后来她被专案组调查时,坚持不肯揭发他,反而说:“彭德怀是我最尊敬的人。”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德怀在政治上遭受重创,感情上也遭到打击,浦安修提出离婚,令他更加沉痛,正是在这个最困顿的时刻,他对工作人员吐露心声,说自己思念刘坤模。 这不是一时情绪,而是多年来积压的情感在绝境中喷涌而出,他想起那个与他在山村生活、风雨同行、没有半句怨言的女人,在政治孤岛中,他想起的是那个用一生支持过他的人。 1987年,刘坤模已是白发老人,回到湘潭故地,她站在彭德怀故居前,泪水止不住地流淌。 她没有再婚的悔意,也没有哀怨,只是无声地看着一切,她题下一首诗纪念:“横刀人不见,乌石缅雄风,华夏开新宇,犹忆大将军。” 1993年,刘坤模去世,五年后,彭德怀的骨灰迁回故里,他们生前未能再相见,但在同一片土地上静静长眠。 世人后来仍记得那句低声的思念,“我现在很思念刘坤模同志。”那是一位将军在命运洪流中最后的柔情,也是他一生中最动人的告白。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彭德怀悲情之爱:十年守候等来妻子改嫁他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