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大驱我们都造16艘了,航母却只有3艘,为什么我们不复制粘贴批量生产航母呢?说白了,不是我们不想造,而是那3艘航母全是“临时工”,不值得批量生产。福建舰虽然很牛,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加万吨级平甲板,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正统航母,但它依然只是技术平台。为啥?因为它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核动力超级航母。 现在大家总觉得,既然驱逐舰能这么快地一个接一个地下饺子,那航母是不是也能照这个速度批量搞。 可事情真不像表面那么简单,这三艘航母其实各自都有不同的任务和定位,还没到直接量产的程度。 中国要造航母不是为了数量好看,而是一步步针对未来大洋作战需求来准备,每一步必须把基础打牢。 像核动力航母这种东西,等哪一天搞出来,不只是跑得远、带得多,各种高端技术才能一起上,真正具备长期远洋作战的能力。 所以每一艘航母其实都是攒经验,为后面的大东西做准备,不到那一刻,贸然量产肯定不是好选择。 福建舰就像是敲门砖,肩上的重任其实就是把电磁弹射技术、综合电力系统全都测试清楚。 这套电磁弹射,对舰载机的起降能力提升非常明显,之前那种滑跃起飞的辽宁舰、山东舰,载重上不去,预警机也带不了。 福建舰搞定了弹射,加上新一代预警机上舰,整个战斗群的探测和指挥都能拉得很远。 但这一切都还是走在实验和测试阶段,技术稳定下来才有可能作为模板继续往下量产。 山东舰这类滑跃版航母,其实就是特殊时期的应急产品。 起初新技术还没成熟,南海压力又越来越大,部队还得有航母顶上去,没得选只能在辽宁舰基础上完善、加快造出来。 山东舰的本事就在于能尽快服役,补上空档,战斗力也有保障,在实战里帮中国海军迈过了从单舰到双舰的关键台阶。 可这类“抢时间”的临时解决方案,也只适合阶段性顶用,多搞几艘根本意义不大。 辽宁舰就更特别了,它是整个中国航母故事的起点。 这艘船本身回来的时候啥都没有,从动力到内部管线都是中国工人一点点摸出来,一梯一景地全新接触现代航母。 辽宁舰要做的不是打仗,而是先教会大家怎么用、怎么练,顺带带出来第一批舰载机飞行员和航母作战骨干。 它像一本厚厚的教科书,所有流程、所有训练、所有应急预案,全都得亲身摸索再总结,再向后面航母传递下去。 如果没有辽宁舰,后边山东舰那种国产自产的速度根本提不起来,福建舰也不可能直接迈进新时代。 所以三艘航母各自不一样,辽宁舰是教学站,山东舰顶现实缺口,福建舰攻克新技术,都在为最后的终极目标打基础。 再说到底,航母背后的战斗力不是靠一条船撑起来的,是一整套体系铺出来的。 关键在于舰载飞机,像歼-15、以后还要有歼-35、空警-600、反潜直升机,这些飞机的投运和配套一样要稳步推进。 造船速度快还得有大量合格舰载机配套,人才储备也必须同步,飞行员、雷达兵、指挥官,全都要磨合好。 不仅如此,航母要真走出去,身边的护卫舰、补给舰这些配套得齐全,否则就是“独木难支”。 而且一批人从技术到经验全得从零积累,养成周期比普通舰艇还要长。 所以中国海军看似航母下得慢,其实步步都是为“核动力航母”在准备,先技术平台、再人才体系、再全装备配套,稳扎稳打不留短板。 等各种核心技术和作战体系都投入使用,核动力航母就能直接用成熟方案“批量出炉”。 那时候,“海上超级舰队”不再只是个口号,再远的海域都能常态化出击。 你怎么看待中国下一步的航母战略?你觉得中国一旦核动力航母成型,会有几个“巨无霸”问世?评论区聊一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