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欠了我们家400块大洋,如今我们家有困难,可以还我们钱吗?”2015年,一位老人走进孝感市人民政府,拿着一张欠条说道。 事情得从1930年说起。那时候,红军在湖北孝感一带休整,日子不好过,物资紧缺得很。打仗嘛,总得吃喝,部队到处筹粮筹钱。当地有个农民叫杨长银,家里不算有钱,但对红军挺信任。红军找到他,说要借400大洋救急。400大洋啥概念?那年头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开销也就几十块,这笔钱够杨长银砸锅卖铁再借点才凑齐。红军队长涂杏接过钱,感动得不行,当场写下一张欠条,保证革命成功后还钱。杨长银没多想,把欠条收好,心里觉得这不仅是借据,更是跟红军的一份情分。 杨长银不是啥大人物,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他没想着靠这张纸发财,反而当宝贝一样传给儿孙,叮嘱他们别随便拿去换钱,说这是咱家跟红军的情谊,得留着。家里人也都听话,这张欠条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成了杨家的传家宝。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不是没想过这些老账。红军当年四处借钱借粮,欠了不少民间债务。建国后,国家经济刚起步,没法立刻还,但慢慢出台了政策,说红军时期的欠条可以兑换。具体的金额咋算呢?得看历史资料和当时的物价,再折成现在的钱。不过这事儿知道的人不多,流程也麻烦,杨家压根没动过这心思。 杨长银去世前还特意交代儿孙,这欠条不是拿来换钱的,是咱家的念想。儿孙们日子过得紧巴巴,但也没人想着拿欠条去政府折腾。毕竟85年前的东西,谁知道还管不管用?再说,杨家人觉得祖辈的心意比钱值钱,就这么一直放着。 到了2015年,杨家真扛不住了。杨长银的孙子杨明荣这时候已经是个老人,家里条件一直没好过。偏偏这年,他老伴得了重病,医药费像座山一样压下来。农村人没啥积蓄,借遍了亲戚朋友还是不够。杨明荣急得没办法,想起家里那张老欠条。犹豫了半天,他还是揣着它去了孝感市政府。 他不是奔着发财去的,就是实在走投无路,想问问这东西还能不能救急。政府工作人员接过欠条一看,纸都黄得快碎了,上面的字迹却还清楚:1930年,红军借杨长银400大洋,有队长涂杏的签名。政府没马上答复,而是去查档案、找史料,确认这事儿靠谱。 查下来,这欠条是真的。1930年红军在孝感活动确实有记录,当地百姓支持的事儿也不少。400大洋咋换成现在的钱?政府找了专家,参考当年的物价和现在的经济水平,最后定了个数:4万元人民币。这钱不算多,但对杨家来说是救命的。2015年,这笔钱批下来,杨明荣拿去给老伴治病,总算缓过一口气。 这事儿传出去后,不少人觉得挺感动。85年前的承诺还能算数,政府这做法让人觉得靠谱。欠条后来没留在杨家,被收进博物馆,成了红军和老百姓情谊的见证。杨明荣晚年常跟人讲这段往事,说起红军、说起爷爷,眼里总有光。 这400大洋的故事,不光是钱的事儿。杨长银当年的信任,红军的承诺,杨家三代的坚持,再到政府的兑现,串起来的是军民之间的情分。红军那会儿条件苦,靠着老百姓支持才打赢了仗。杨长银借钱时未必想着真能还,可他愿意帮,说明那时候老百姓对红军有多信赖。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没忘了这份恩情。虽说隔了85年,政策还是尽量补上当年的账。杨明荣拿欠条求助,不是贪心,是真没办法。政府给了钱,既是还债,也是延续那段情谊。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感慨:历史真会说话。 有人可能会问,杨家守了三代,为啥最后还是拿去换钱了?其实这没啥好争的。杨长银留欠条是念想,可他也没说让后人活不下去。杨明荣老伴病了,救命要紧,拿欠条求助是人之常情。换成是你,家里急用钱,守着张老纸干瞪眼,怕是也得动心思吧? 再说,政府兑现这钱,也不光是给杨家,是给那段历史一个交代。400大洋换成4万块,算下来也不算多,但这份心意值钱。杨家没丢爷爷的脸,政府也没让红军掉价,这事儿挺圆满。 其实红军欠条的事儿不只杨家这一桩。全国各地当年支援红军的百姓不少,留下来的借据也有一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陆陆续续处理过这类债务,有的兑了钱,有的不了了之。杨家的故事能传开,一是欠条保存得好,二是政府真给办了,成了个典型。 这也说明,当年的军民关系不是空话。红军纪律严,打仗靠群众,群众也真心帮。杨长银那400大洋,换今天看可能就是几万块,但搁1930年,那是全家身家性命。红军能写欠条,说明他们不想白拿老百姓的,这份尊重让杨家守了85年。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