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病危,没想到,他病床前却空无一人,6个子女均未到场。弥留之际,他忍不住放声痛哭:“报应啊,这都是我的报应。”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89年11月12日,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茅以升在北京逝世。 作为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之一,茅以升成就斐然,同时拥有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等荣誉。 这位备受尊敬的科学家晚年境况凄凉,离世时仅有一位女儿陪伴。 即是他与原配之外情人所生的茅玉麟。 他与原配妻子戴传蕙所生的六个子女,则在家庭破裂后与他形同陌路。 茅以升1896年生于江苏丹徒书香门第。 祖父茅谦是当地著名学者、报人和水利专家。 在家学熏陶下,茅以升自幼聪颖勤奋,记忆力超群。 一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0岁那年端午节,南京秦淮河上因观赛人群拥挤导致桥梁垮塌,造成重大伤亡。 目睹惨状的茅以升深受震撼,立誓“长大要造最结实的桥”。 自此他痴迷桥梁知识,为日后事业埋下种子。 学业上,茅以升表现出色,从唐山铁路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毕业后获公费留美资格。 赴美前(约1915年),在双方祖父(茅谦与戴祝尧是挚交)的撮合安排下,茅以升与戴传蕙相识。 起初对包办婚姻抗拒的他,在见到美丽知性的戴传蕙后迅速倾心,两人成婚。 婚后不久,长子茅于越出生。 茅以升随即赴美深造,仅用一年便在康奈尔大学拿下硕士学位,其优异表现甚至为母校唐山工专赢得了该校免试推荐资格。 他随后进入卡内基理工学院,两年即获工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该学位首位获得者。 在美三年,戴传蕙在国内独力抚育幼子,支撑家庭,对丈夫只报喜不报忧,是茅以升坚实的后盾。 取得博士学位后,茅以升婉拒美方挽留回国。 之后的十年间,他辗转多所高校任教和担任校长,尽力将妻儿带在身边。 戴传蕙陆续生下了茅于美、茅于燕等子女。 随着国家时局动荡,茅以升投身更为紧张的工作,常年奔波在外。 戴传蕙独自承担了抚育众多子女、管理家务和担惊受怕的重压。 1937年,为阻日军南下,茅以升忍痛亲手炸毁了凝结其心血的杭州钱塘江大桥,悲痛万分。 戴传蕙虽在旁安抚,但长年的精神重负早已令她不堪承受,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变得极度焦虑,需要丈夫在身边或收到亲笔信才能稍得慰藉。 无奈之下,茅以升将她送回家乡休养,由长大的子女照顾,自己则继续为桥梁事业忙碌。 转折发生在1946年。 时年50岁的茅以升在一次社交场合结识了21岁的苏州女子权贵云。 权贵云对这位成就斐然的桥梁专家充满敬仰。 接触增多后,两人产生了感情。 考虑到戴传蕙的身体状况,茅以升并未结束婚姻,而是让权贵云在外地低调生活。 1949年,他们的女儿茅玉麟出生。 1950年,茅以升婚外另有家室的消息传到戴传蕙耳中。 饱受病痛折磨的戴传蕙选择了令人意外的隐忍和宽容,甚至嘱咐丈夫要多寄生活费给那边的母女。 此事对原配子女造成了巨大打击,长子茅于越尤其反应激烈。 戴传蕙在抑郁和伤痛中度过了生命最后十七年,于1967年病逝。 戴传蕙去世后,茅以升试图重新安排生活,最终将权贵云和茅玉麟接回家中。 这一决定成为家庭决裂的导火索。 茅于越对此强烈反对且无法接受,愤而与父亲断绝关系,远走他乡工作并定居海外,即便回国也拒绝踏入家门。 其他子女与父亲关系亦十分冷淡疏离。 权贵云生活在巨大的家庭压力和心灵煎熬中,于1975年辞世。 步入晚年的茅以升生活孤寂,罹患老年痴呆。 记忆日渐模糊的他,口中却常清晰地念着对原配戴传蕙的爱称“蕙君”,流露出深埋的遗憾。 1989年他病重入住北京协和医院。 生命弥留之际,他内心最渴望的是子女的原谅,尤其是长子茅于越的谅解。 最终时刻,唯有女儿茅玉麟守在病榻前。 眼见父亲带着遗恨逐渐远去,为了安慰他,茅玉麟做出了一个无奈的决定。 她模仿大哥茅于越的笔迹,伪造了一封署名“茅于越”的信。 她在病床边,握着父亲的手,将这封表达“谅解”的家信念给他听。 垂危的茅以升听着“儿子”的话语,脸上显出释怀的安宁,平静离世。 茅以升一生为祖国的桥梁建设事业倾尽心力,成就举世瞩目。 在处理个人情感与家庭责任上,他在特定时代背景和观念下做出的抉择,最终导致了难以弥合的家庭裂痕与人生遗憾,也给家人留下了长久的伤痛。 他的故事交织着家国成就与个人悲欢,引人深思。 主要信源:(新华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茅以升:中国桥魂)
猜你喜欢
泪目!80多岁独居老人干净离世,这福气真的羡煞众人!都说老来难
2025-07-02
伊芙的日记
一个独生女儿发文:妈妈对不起,我照顾了你3年,现在可能要放弃你了,为了我的孩子在
2025-07-04
青山逸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