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陈云感叹:毛主席的幽默有时很深刻。在开会的时候,他批评某些人:“打蒋介石的时候,

陈云感叹:毛主席的幽默有时很深刻。在开会的时候,他批评某些人:“打蒋介石的时候,抗美援朝的时候,土地改革的时候,镇压反革命的时候,他一滴泪水也不出,搞社会主义建设也不滴泪,一触及个人利益双泪就长流。”不管底下怎么笑声琅琅,毛主席一点笑容没有。 “就是评得不对也要吞下去,眼泪不要往外流,往里头流……革命意志衰退的人要振作起来。不用大民主,不搞大运动,那是对付敌人的。总而言之,是和风细雨,台风一定不刮,是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来它个三年,把我们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吹掉。我们从保护同志出发,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适当的批评,达到新的团结。讲完了,同志们。” 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绝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洞口号,它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支撑、来践行。在《事典》里所提及的诸多遗物,就像一个个生动的注脚,从极其细微的点滴之处,闪耀着毛主席一生心系人民、忘我工作、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风范。这种精神风范,具体而鲜活地体现在他日常的饮食起居、穿戴修饰以及收支家政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先说说毛主席在饮食起居方面的表现。毛主席一生都秉持着勤俭、朴素、自甘清贫的生活态度,在生活起居上向来以简单随意闻名。从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当中。很多时候,他甚至没办法保证一日三餐,常常是一日两餐,或者两日才吃三餐。有时政务工作繁忙起来,他甚至两三天都顾不上吃一顿“正经饭”。这里所说的“正经饭”,其实也不过是四菜一汤的家常菜罢了。饿了的时候,他就简单地以麦片、玉米、压缩饼干或者烤芋头来充饥。 1959年,国民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毛主席毫不犹豫地带头实行“三不主义”,也就是“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即便是在他生日那天,也坚决不搞特殊。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不吃猪肉和鸡了,猪肉和鸡要出口换机器。我看有米饭,有青菜,有盐有油,就可以了。”工作人员心疼他,劝告他说:“您这样下去,会把身体弄垮的,全国人民每人省下一口也愿意让您吃得好一点。”可毛主席坚决不肯,他动情地说:“全国的老百姓都是这样,我一个人吃了不舒服啊!”所以在那个困难时期,他连平时用来补脑子的红烧肉都拒绝吃了,工作人员虽然无奈,但也深知他的决心。 毛主席一生艰苦朴素,从不贪图享受,这一点从他吃饭只用竹筷或木筷,而坚决不用象征地位与财富的金银筷、象牙筷等事例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一次,毛主席要在家招待国民党的起义将领吃饭,可家里只有一些竹筷子,这可把工作人员急坏了。在杨尚昆同志的示意下,工作人员借来了象牙筷。当毛主席看到这些象牙筷时,顿时怒气上涌,大声对工作人员说:“我叫你撤你就撤!”并且重申,今后不管来客是谁,都要坚持节约的原则。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家吃饭,都一律用竹筷子。 毛主席一直就用竹筷子吃饭,出巡的时候,甚至出访苏联,都要求工作人员一定要带上它,从来没有例外过。有一次出巡,工作人员竟然忘了带筷子,开饭时,毛主席看到桌上摆的是象牙筷,顿时火冒三丈,大发脾气,还像个孩子一样赌气“罢饭”。直到卫士费了好大的周折,找来一双早就弃之不用、长短不一、粗糙不堪的竹筷时,他才顿时眉开眼笑,连声说:“好,好,我就习惯用竹筷子!” 除此之外,毛主席刷牙也只用普通廉价的牙粉,牙刷用得秃得不像话,直到成了“不毛之地”才肯换新的。他终其一生都没有使用过香皂,平时都用清水洗脸洗脚,只有手上沾了油污或者墨汁的时候,才会用普通肥皂。睡觉的时候,他只睡木板床,不睡弹簧床。一条毛巾被补了又补,多达53个补丁。用完了火柴的火柴盒,他也舍不得扔掉,让工作人员买回火柴棒重新装上继续使用。与这些记叙相对应的,《事典》里都收有遗物原件的照片。这些遗物,就像一个个无声的见证者,成为了一代伟人清贫节俭生活和崇高精神风范的历史见证。 此外,对于所有来宾和外国领导人赠送给毛主席的诸多珍贵礼品,他只收下了西哈努克亲王送的公文包和齐白石送的砚台(因为与这两个人有着特殊的私交),其余皆令造表注册、移交国库。并且,他还不失幽默地向工作人员解释:“不行,这是送给国家主席的。如果我不是国家主席,就不会有人给我送礼了。如果你当了国家主席,他们也会送你的。”《事典》中毛主席处理礼品的清单,就像一面镜子,铭记着这位领导者不朽的人格力量和领袖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