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99 年 8 月,当刑场的毒针刺入刘连昆血管时,这个曾在两岸同时佩戴少将衔的

1999 年 8 月,当刑场的毒针刺入刘连昆血管时,这个曾在两岸同时佩戴少将衔的叛徒,终于为他长达七年的叛国生涯画上了血色句点。 注射室的监控画面里,他左手腕上那块台方赠送的劳力士腕表,在无影灯下反射出冰冷的光 —— 这块价值 2 万美元的表,恰是他用 12 份国防机密换来的第一笔 “血酬”。 1992 年深秋的广州白天鹅宾馆,台湾 “军情局” 副处长王宝元将牛皮纸袋推过餐桌时,刘连昆的食指在桌下反复摩挲着解放军少将军衔的金属纹路。 袋里除了 2 万美元现金,还有份打印着 “少康二号” 代号的聘用合同:月薪 3500 美元,情报按等级计价,最高单笔可获 150 万新台币。 这个在边境战场扛过枪的老兵,此刻盯着纸袋里露出的美元边角,想起自己每月 438 元人民币的工资,喉结剧烈滚动着。 王宝元适时递上的雪茄盒里,藏着微型录音机,正记录下他第一次泄密的开场白:“福建前线的雷达部署图,我需要三天时间。” 在情报交易的暗网里,刘连昆的代号 “少康二号” 逐渐成为台方眼中的 “金牌间谍”。 1996 年台海危机爆发前,他用加密电台传送的解放军导弹试射坐标,让台军提前 48 小时调整了防空部署。 某集团军的海上演习计划被他拆解成 17 份密电,甚至包括炊事班的登岛补给路线。 北京西山的作战会议刚结束,台北阳明山的情报分析室就收到了会议纪要的扫描件。 他将涉密文件塞进女儿的书包,通过香港中转送达台方联络人。 最讽刺的是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 “卫国戍边” 奖状,与抽屉里台方颁发的 “特等情报功” 奖章仅隔一层木板。 1997 年香港回归前夜,他在深圳某酒店与台方接头,用军用笔记本电脑拷贝了驻港部队的布防图,换取了一套位于温哥华的别墅首付。 而此时,他的老战友们正在驻港部队营区擦拭钢枪,准备迎接主权回归的历史性时刻。 审判记录显示,刘连昆的叛国行为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某新型反舰导弹的部署计划泄露,迫使我军临时变更发射阵地。 东南沿海的雷达预警网络因参数泄露,不得不耗费数亿资金重新调试。 1999 年 3 月被捕时,搜查人员在他北京军区家属院的地下室里,发现了用防潮箱密封的 117 份密级文件,其中甚至包括中央军委某次绝密会议的录音磁带。 在秦城监狱的最后日子里,他常对着铁窗喃喃自语。狱警记录显示,他反复念叨的不是对家人的牵挂,而是后悔 “没在 1998 年收手”。 那年台方情报部门换届,新负责人嫌他 “要价太高”,将他的月薪降至 2000 美元。这个细节在庭审时被公诉人当庭宣读,旁听席上的老将军们气得浑身发抖。 执行死刑前的凌晨,他要求看一眼女儿的照片。当狱警递过相框时,他突然用头撞向铁床栏杆,嘶吼着 “是我害了她”。 但没人知道,他的女儿早已拿着台方提供的奖学金,在澳大利亚某大学攻读国际关系 —— 这正是他当年为女儿铺就的 “锦绣前程”。 如今在国防大学的反间谍教材里,刘连昆案被列为 “典型反面教材”。课堂上播放的监控录像里,他签字领取台方经费时的手部特写被反复慢放: 那只曾接过一等功勋章的手,在数钞票时指尖微微颤抖,却在按下涉密文件扫描键时异常稳定。 这种反差背后的人性幽暗,比任何说教都更具警示意义。 而在东南沿海的某座烈士陵园里,1996 年因导弹阵地转移而牺牲的通信兵李勇的墓碑前,每年都会有人放上一枚导弹模型。 没人知道,这个 21 岁的士兵牺牲,正是因为刘连昆泄露了阵地转移的坐标。 当刘连昆在刑场上为 500 美元月薪换来的荣华付出生命代价时,李勇的母亲还在每年清明对着儿子的照片说:“儿啊,你守护的海疆现在很安全。” 历史总是以残酷的方式揭示真相:叛国者以为自己在交易中占据主动,却不知早已沦为敌方棋盘上的弃子。 刘连昆伏法 20 年后,台湾情报部门的解密档案显示,他提供的部分情报被故意 “注水” 后再送回大陆,用以测试其忠诚度 这个自以为聪明的叛徒,到死都不知道自己不仅背叛了国家,更成了敌方眼中的 “愚蠢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