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85年,朱元璋躺在病床上,对李淑妃说道,你陪伴我12年,对我帮助很大,去见一下你俩个哥哥吧。李淑妃听完,顿时觉得后背升起一股寒意,含泪回到寝宫后,上吊自尽了。 明太祖朱元璋,真不是那种“生来就有福气”的人。父母早早去世,他混过寺庙,当过要饭的,后面才赶上乱世,机缘巧合投奔了红巾军。朱元璋后来成了皇帝,这份苦难出身,让他比谁都多一层戒心,也比谁都能吃苦耐劳。身边的女人里,除了马皇后,朱元璋也记得那些跟他一块儿打拼、吃过苦的功臣家眷。 李淑妃,她的出身也不简单。李家在寿州(就是今天安徽寿县一带),祖上本是本分人家。李淑妃的父亲李杰,是真刀真枪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将。北征的时候,李杰阵亡,箭还嵌在骨头缝里没拔下来,硬汉一个。老李死了,女儿李氏被选入宫廷,也算是朱元璋对功臣的一种回报和念旧。 李淑妃进宫时,年纪不大,人却很机灵,干活麻利,嘴里没什么花花肠子。她不像别的妃子那样只顾自己打扮,也不爱争宠,平常就是把分内的事儿做得明明白白。就这么点实诚劲儿,反倒让朱元璋看重了她。要知道,皇帝身边最怕的不是明着闹的,而是那种啥都不说的。 马皇后去世那年,朱元璋其实一度对后宫没人能掌舵心里发虚。他不愿意立新后,马皇后死前还专门叮嘱朱元璋:“以后宫里的事儿,你不如交给李妃,她心眼细。”朱元璋嘴上敷衍,心里却记着。等到丧期一过,他也就顺势把李淑妃抬了起来,负责六宫琐事。 不过,世上事儿就是这样:皇帝信你,是你的福气;皇帝怕你,是你的命数。李家女接手后宫,风光是有的,但谁都知道,这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随时可能把她推出深渊。 别看后宫风平浪静,其实水深得很。马皇后死后,朱元璋一边打理朝政,一边暗中盯着后宫。这人天生多疑,不管是谁,走到朱元璋身边都不能全信,哪怕是他亲手提拔的。 李淑妃上任以后,后宫确实变了样。她本来就是将门之后,做事有章法,不搞那些婆婆妈妈的算计。对妃嫔宽厚,宫女们都说她“像个大姐姐”。可就是这份人缘,让前朝的人议论起来:“李家女得人心,这以后会不会管到朝政上来?”这话传到朱元璋耳朵里,就是个刺。 而李淑妃的两个哥哥也不是闲人。一个守京城,一个管诏狱,说白了都是实打实的权力岗位。有人悄悄议论:“李家如今是文有内管六宫,武有外控京师,这还了得?”朱元璋心里的防备就更重了。 说到底,朱元璋当皇帝这几年,对功臣、外戚、甚至自己的亲儿子都难免疑神疑鬼。你看,功臣蓝玉立了多少大功,不也说杀就杀?那年蓝玉案,十几万人头落地,朝里朝外都人人自危。谁在他眼里都有可能成祸患,更别说李家人这样的位置了。 最让朱元璋下决心的,还是马皇后死后不久,后宫出事了,有人在洗衣局发现死婴,朱元璋大怒,直接就杀了胡顺妃。这场风波让后宫气氛变得空前紧张。朱元璋思前想后,才又把李淑妃推上了风口浪尖。名义上是信任她,实则也是让她在一堆烂摊子上“独自负责”。 这个位置当时谁都不愿意坐。宫里人都说,李淑妃能处好各方关系,也能压住那些闹事的主儿,可是压得住别人,压不住皇帝心里的疑云。她自个儿也明白,皇帝有事没事叫她问东问西,甚至让她插手一些前朝琐事,分明就是试探和敲打。 最戏剧性的一幕,还得说在洪武十七年秋天。朱元璋病重,召见李淑妃。彼时皇宫气氛沉闷,谁都知道老皇帝思虑重重。他拉着李淑妃的手,语气深沉:“你陪了我这么多年,也帮我管了十二年的后宫,这份情我记在心里。你兄弟都在京里,明天你去见见他们吧。”旁人听着没啥,李淑妃心里却咯噔一下。这种时候叫她见兄弟,分明是暗示“见一面,以后就没机会了”。 从朱元璋的眼神里,李淑妃读出了不祥。她没哭没闹,转身回了自己寝宫。第二天早上,宫女进来一看,人已经吊死在房梁上了。 李淑妃的死在宫里传开,没有人敢大声议论。但老宫人都知道,这不是意外,也不是冲动,是一步步走到绝路的结果。 其实李淑妃并没有犯什么大错。她没参与朝政,也没结党营私。她管理后宫,妃嫔、宫女都服气。她自己的哥哥虽然在京城任职,但并没有明面上拉帮结派。可就是这样的人,还是成了朱元璋眼中的“隐患”。 朱元璋多疑的性格,其实全天下人都知道。前脚才刚处理了蓝玉,后脚就要清理一切可能威胁到江山的人。外戚权大?杀。功臣名重?杀。妃子得宠?也得防。朱元璋最怕的,就是自己的江山被外人染指,哪怕是自己手把手提拔起来的李家。 李淑妃自杀的消息传出,连最没心没肺的老太监都叹了口气,说她其实是个“明白人”。 李淑妃死后,朱元璋并没有表露出太多情绪。照例下令薄葬,安安静静收了尾。可老宫人都说,那段时间皇帝比以前更沉默,晚饭都不怎么动筷。 有人说朱元璋是个“草根皇帝”,用自己的苦难和坚韧撑起了明朝的大厦。但他的这份坚韧,也让身边很多人付出了代价。 她最后那天夜里,寝宫灯光昏暗,脚下那双旧绣花鞋还沾着泪水。许多宫女后来都说,那一刻,她其实什么都明白,也什么都不想再挣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