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处长陈泊,查阅毛主席近期日程表,得知两天后的上午,主席将接见新四军田守尧旅长。他当即审核田守尧的资料,发现他3月就动身来延安,而从晋西北进入川陕,路程这么短,一天走一二十里,也根本用不着3个月啊。哎呀,这里头有问题! 延安的夏日闷热难耐,陈泊习惯性地翻看毛主席的日程安排。6月22日上午有个会面:接见新四军第三师第八旅旅长田守尧。这个名字让陈泊停了下来,作为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处长,他对每个来访的军政干部都会仔细核查背景。 田守尧的档案显示,这位28岁的旅长3月从苏北出发,要经山东、晋西北转道延安。从晋西北到延安,正常行程最多一个月。可现在已经6月了,整整三个月过去。陈泊立即让人查询晋西北兵站的入境记录,结果一无所获。 第二天,陈泊收到一份紧急电报。真正的田守尧早在3月17日就牺牲了。这位年轻的旅长在江苏赣榆小沙东海战中,率部与日军巡逻艇激战,身中数弹后仍坚持指挥,最终与16名战友阵亡。日伪军严密封锁了这个消息,外界并不知晓田守尧的死讯。有人利用这个信息差,冒名顶替要来延安。 那个冒牌的“田守尧”住在延安交际处,穿着标准的新四军军装。他对苏北抗战情况了如指掌,能准确说出第三师团以上干部的姓名和职务,还带着一个女人充当妻子。 但陈泊发现了异常:这个“田旅长”总是回避与其他新四军干部接触,却频繁打听中央领导的活动规律和作息时间。每次有人提及要介绍他认识别的新四军同志,他都会找借口推脱。 6月20日晚,陈泊带人突然检查。当要求出示证件时,那个冒牌货明显紧张,从皮箱夹层里搜出了带消音器的勃朗宁手枪和用于密写的特殊药水。 审讯后得知,这名汪伪特工在上海受训两年,专门研究田守尧的全部经历。他的任务是在接见时刺杀毛主席。为了这次行动,敌人收集了大量田守尧的个人信息,甚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和战斗经历。 陈泊随后又破获了军统“汉中特训班”案件,一举抓获56名潜伏特务。他的敏锐嗅觉和缜密分析能力,让延安的同志们称他为“延安福尔摩斯”。 真正的田守尧牺牲时,衣袋里还装着写给党中央的工作报告。他计划到延安后,向中央详细汇报苏北抗战的真实情况,这份报告后来成为新四军在苏北坚持抗战的重要史料。 这起案件反映了当时隐蔽战线斗争的激烈程度,敌人不仅在正面战场与我军交锋,更在情报战线展开渗透破坏。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的优势,精心策划各种暗杀行动。 陈泊能从一张日程表发现破绽,得益于他对细节的极度敏感。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掌握准确的人员动向信息尤为重要。任何异常都可能隐藏着巨大危险。 这个案例也说明,敌人的渗透手段越来越高明。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武装特务,而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情报人员。这要求我方的反间谍工作必须更加细致和专业。 从假田守尧案可以看出,延安时期的保卫工作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从人员审查到日常监控,从情报收集到案件侦破,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陈泊后来在回忆这起案件时说,如果不是恰好看到那张日程表,如果不是对时间节点特别敏感,后果将不堪设想。有时候,历史的走向就在这些看似偶然的细节中悄然改变。 信源: 《党史博览》2005年第3期《陈泊破获假冒田守尧案始末》 《隐蔽战线统帅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 《新四军英烈志》解放军出版社 《延安锄奸实录》作家出版社 《康生日记》中央档案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