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很难想象,毛泽东写《论持久战》只用了9天的时间,白崇禧读完之后,推荐给了蒋介石,

很难想象,毛泽东写《论持久战》只用了9天的时间,白崇禧读完之后,推荐给了蒋介石,他将这篇文章总结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日军的军事实力远超中国,其现代化装备和战术体系都让国人感到巨大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篇论述抗日战争走向的文章,却在最高军事将领中引发了强烈反响。 这篇文章就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当这篇文章经由各种渠道传到白崇禧将军手中时,这位在军事指挥上经验丰富的将领仔细研读了全文。令人意外的是,白崇禧不仅没有因为这是来自共产党的理论而有所偏见,反而被文章中精辟的军事分析所折服。他用简练的语言将文章的精髓概括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八个字,准确地提炼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白崇禧深知这篇文章的价值,他主动向蒋介石推荐。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一位国民党高级将领向最高统帅推荐共产党领袖的著作,这本身就是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但白崇禧的这一举动,恰恰反映出《论持久战》超越了党派之见,展现出了其作为军事著作的专业性和前瞻性。 蒋介石在收到这篇文章后,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进行研读。作为一位军事家,他敏锐地注意到文章中对抗日战争走向的分析确实独具匠心。在当时许多人还在为日军的强大而感到悲观时,这篇文章不仅科学地分析了中日双方的优势和劣势,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战略方针。 最终,在蒋介石的认可下,一个重要的决定形成了:经过与周恩来的沟通协调,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将《论持久战》确立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这一决定的意义非常重大,它标志着国共两党在军事战略认识上达成了某种共识,为之后的抗战合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篇文章能够获得如此高度的认可,除了其理论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切中了当时中国抗战的实际需求。在日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下,中国军队确实需要一套符合实际的作战方针。《论持久战》提供的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深入分析基础上的实战指导。 从白崇禧的推荐到蒋介石的采纳,从个人研究到全国性推广,《论持久战》的影响快速扩大。这种影响力的扩展过程,印证了这部著作的实用价值。而这篇改变抗战进程的重要著作,竟是在短短九天内完成的,这一事实更显示出了其非凡之处。 如此重要的一篇文章,其创作过程究竟是怎样的?这就要追溯到1938年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时期,追溯到延安杨家岭的窑洞中,那些废寝忘食的写作时光…… 1938年春,日军的铁蹄已经践踏了中国大片国土。在这个危急时刻,延安杨家岭的窑洞里,一盏昏暗的油灯在深夜中依然闪烁。毛泽东正伏案疾书,为即将举行的抗日战争形势分析会做准备。这篇后来影响深远的《论持久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创作伊始,毛泽东就展现出了惊人的专注和毅力。根据当时工作人员翟作军的记录,毛泽东在前两天里完全没有休息,持续伏案写作。当疲惫来袭时,他只是简单地要人端来一盆凉水,匆匆洗把脸提提神,随即又投入到写作中。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反映出他对这篇文章的重视程度。 在第三天到第六天的写作过程中,毛泽东几乎足不出户。案头堆满了各种军事资料,既有中国各战区的战报,也有国际上关于战争理论的著作。他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些庞杂的资料融会贯通,提炼出符合中国抗战实际的战略思想。 到了第七天,发生了一个令人警醒的小插曲。由于全神贯注于写作,毛泽东竟然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棉鞋被炭火烤着了。直到脚上传来灼痛感,他才发现鞋子已经烧起来。这个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在写作时的专注状态。 然而,连续高强度的工作终究超出了身体的承受限度。在第八天,毛泽东病倒了。头痛欲裂,既吃不下饭,又无法入眠。医生建议他必须休息,但面对即将召开的形势分析会,他顾不上养病,稍作调整后就又重新开始写作。 在第九天,这篇凝聚了作者心血的文章终于完成。准确地说,整个写作过程用了八天多一点的时间。这种近乎苛刻的写作速度,在重要军事理论著作中是极为罕见的。要知道,《论持久战》不是一篇简单的战术分析,而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抗战基本规律的纲领性著作。 这九天的写作过程,充分体现了革命家的工作作风。在当时的条件下,延安的生活环境是很艰苦的。窑洞里光线昏暗,冬天寒冷,夏天闷热,写作条件十分简陋。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了这部指导全国抗战的重要著作。 作为一部军事著作,《论持久战》的写作速度令人惊叹,但更令人敬佩的是其严谨的逻辑分析和准确的战略预见。文章不仅分析了为什么抗日战争会是持久战,更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战术指导。事实证明,这些论述为之后的抗战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这九天的写作经历,不仅展现了一位革命家的工作态度,更反映出在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正是这种废寝忘食的付出,才使得这部著作能够及时问世,为全民族抗战提供理论指导。